揭秘:《水浒传》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而言,《水浒传》中的大部分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但也有一些人和事在历史上是确有原型的,下面我们就简单来了解下。

施耐庵原是“施彦端”

《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徽宗时期,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梁山聚义,杀富济贫的故事。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者施耐庵并非其本名。

那么施耐庵究竟是何许人也呢?其实他原名叫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人,三十五岁中进士,曾在钱塘当过两年的小官,后与当道不合退出官场,潜心著书立说。

据说他在创作《江湖豪侠传》写“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时,觉得思路枯竭,就不愿意继续再写下去了。好友得知此事后,便给他说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烂了个洞的故事。施耐庵深受启迪,便写了“耐庵”两个字贴于书房内,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后来干脆更名为“施耐庵”了。

武松确有其人

据《浙江通志》的记载,武松是一位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的流浪汉,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路经此处,看见武松武艺出众,于是便让他到巡府干差事,不久后受任都头。后来,因功升为提辖,成为高权的心腹。

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官,武松也被赶出了衙门。 继任杭州知府的是太师蔡京的儿子,叫蔡鋆,他在任职期间,虐政殃民,杭州城百姓怨声载道,背地里都称其为“蔡虎”。武松公愤私仇越积越多,终于有一天,他藏匿在蔡府前,等到蔡鋆前呼后拥而来之际,冲上前去对他猛刺数刀,结果了他的性命。

后武松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后死于狱中。当时的杭城百姓,为感激他为当地除去一“虎”,便自发为其殓葬,造墓于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宋江起义的影响其实很小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也确实有过起义,据说当时他起义军中共有36位主要首领,《水浒传》在创作中刻画的108将是虚构,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主要是使小说更具传奇色彩。

宋江起义后,正如小说所言,占据了水泊梁山,但很快就离开了此地,转战于今山东青州、济南一带,攻城略地,逐渐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此时担任亳州知州的侯蒙提出招降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并派其去完成招安一事,结果侯蒙途中病亡,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朝廷又派人征讨,宋江率军南下沂州与之争斗。公元1121年2月,攻取淮阳军,继而由沭阳乘船进抵海州,被知州张叔夜设计包围,宋江被俘投降,起义遂被镇压。这段史实在《宋史·张叔夜传》中有明确的记载。

与同时期的方腊起义相比,宋江起义规模要小得多。投降后的宋江成了征讨方腊的马前卒,至于结局不知。

此西门庆非彼西门庆

我们知道《水浒传》中有一西门庆,《金瓶梅》中同样也有一西门庆,是同一人吗?非也!

历史上确实有一西门庆,但和《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却是两码事。明朝初年,阳谷县有一暴虐的武姓知县,有一妻和一,名潘氏和金氏。其为人阴险狡诈,百姓深受其苦,县城西门一位名叫“庆”的大户人家受迫害最深。百姓对这武知县敢怒不敢言,所以为其取了个“武皮匠”的绰号,言下之意就是心狠手辣,精于盘剥;又唤他“卖饼大郎”,意思就是好从穷苦百姓嘴边牟利。

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将其加以加工创作,所以小说中就出现了一个“西门庆”。

至于《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乃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藩,整日横行乡里。其小名叫庆儿,号东楼,所以小说中就“东楼”化作了“西门”。兰陵笑笑生对当时奸党贪赃枉法、地痞流氓为非作歹,深恶痛绝,所以特意用《水浒传》借题发挥,针砭时弊。

高俅也没那么坏

这个我们之前有篇文章专门提到过他,这里就简单说下。

《宋史》中没有他的传记,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佞幸、奸臣的传中都没有他,只是在其他人的传中偶尔有提到他的名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信息,高俅可能并非像小说中描绘的那么卑鄙,地位也没那般显赫。

历史上的高俅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而且还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这在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录》中有明确记载,说他因为文字功底好,所以做了苏轼的“小史”。后来苏轼因外放任职,将其推荐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这和小说中的描写大同小异。

历史上的高俅其实是位蛮知恩图报的人。据说他发迹后,对老主人苏轼一家十分照顾,《挥麈录》中是这样记载的:“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后来金人入侵,高俅随驾到了临淮,结果不久后大病辞归京师,后死于家中。

纵观高俅一生,以幸臣而列显位,虽没有蔡京、童贯等人那般罪恶累累,但也确实毫无政绩可言,这大概就是《宋史》不为其列传的根本原因吧。

以上就是小编所知道的《水浒传》中的历史真相了,各位朋友若是还知晓其他的,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苏轼水浒传小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