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川军身披死字旗,血战日寇五昼夜,少校三小时内升到少将

1937年8月13日,卢沟桥事变一个多月后,为改变日军侵华主攻方向,中国军队在蒋介石的直接指令下,在上海主动发动反击日寇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成为抗战开始以来,中日交战双方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会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四川王刘湘即电呈蒋介石,请缨抗战。同时通电全国,吁请一致抗日。1937年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力主抗战。他表示:“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川军出川抗战时“模范父亲”的安县王者成,送其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时场景更催人泪下,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1937年9月,川军第20军在杨森的率领下开赴上海参战。之前,杨森在训话时说道,“今天为了国家、民族的生存,调赴上海地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是无上光荣的任务。望我官兵,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杀敌,保卫国土,竭尽军人天职,造福后代。”

该军是川军中最穷的部队,装备也最差。20军接防阵地后,当面之日军在蕴藻浜南岸部队的掩护下,趁着中国军队最前线换防,在其立脚未稳的情况下向中国守军阵地发动强攻。

20军丝毫不受临阵换防的影响,入战壕,举起枪来就射击,日军倾巢出动打冲锋,后面的20军战士干脆跳过战壕迎头给敌人一顿劈刺,于是瞬息之间,20军犹如构成了两道防线,并一波一波的涌上去,敌人不但没能夺走我方阵地,我们反倒将敌人的一道阵地夺了过来,使敌军退却到第二道战线。

恼羞成怒的日本人于是调动所有枪炮,调来大批飞机轮番轰炸。杨森对当时的战场情况做了这样的描述:“那真是一场天崩地坼,日月无光的恶战,相信日本人和我们20军一样,但在那场恶战中,幸获生存的人,时今回忆仍会=还会谈兵色变。大场附近河流纵横,一片平阳,除了沙包战壕根本没有掩蔽,而双方火力之炽烈简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进战壕枪炮之声先就震耳欲聋了,漫天匝地硝烟弥漫,弹道如织。硝烟弥漫,火光烛天,不知有多少弟兄被爆炸的巨响震聋了耳朵,阵地前面的沙包轰平了,他们抬出身旁的战友尸体,伏在上面做掩蔽,二十一小时中,也不晓得打过多少次冲锋,经历过若干回肉搏,吃喝排泄,一概都忘记了,即使记起,也找不到空闲来解决。”

在守卫顿悟寺和桥亭宅一带的134师802团的千余名官兵抗击日军一直到最后关头,团长林相候身先士卒、冲出战壕与敌人死命拚杀,不幸牺牲。10月15日,川军第20军八0四团奉命收复失掉的阵地。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夺回阵地,但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1人,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排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余人!向文彬在一天中的三小时内,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晋升少将。

全军在大场血战5昼夜,守住了阵地,直到韦云淞的31军和叶肇的66军接防。而所率川军18000余人,伤亡高达7000余人。

在淞沪战场这个绞肉机上,千千万万的四川兵,用自己的鲜血,用最悲壮的方式,打响了川军8年抗战的第一枪。川军是好样的,战火没有烧到四川,他们却还是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大义,选择出川抗日,而且川军历史里面,从来没有川军是成编制投降的。

在回忆起20军淞沪大战中的情形时,杨森曾用了一句当年中外报纸纷纷以大字标题赞扬的话来形容:20军屹立如山!” 他说:20军屹立如山,使我付出了生平最大的代价,半生心血,一手训练,和我相亲相爱,如手如足的弟兄,20军三个师开上前线,到顾总司令下令后撤南翔整补的时候,零零落落,七拼八凑,只剩下了一旅之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