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认识寇准吗?刘兰芳评书里的寇老西骗了我们很久了

你真的认识寇准吗?评书杨家将里的寇老西骗了我们好多年。

提起寇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刘兰芳评书《杨家将》里的诙谐幽默的寇老西,一口的山西方言,不畏强权,审理潘、杨两案,扳倒了国丈潘仁美,为杨家父子平反昭雪。

寇准外号寇老西,有道是“山西人爱吃醋,腰里别着醋葫芦。”但寇准腰里别着的不是醋葫芦,而是酒葫芦。据说寇准嗜酒如命,他在山西太谷当知府的时候,天天拉着他手下去喝酒,上顿喝,下顿喝,终于喝出了胃下垂。看来古今“三陪”同理。

他的属下因此喝出了病,但是寇准还是拉着他一起喝,幸亏手下的老婆报官,否则非喝出人命来不可。寇准其实不是山西人,而是陕西渭南人。他和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说寇准是寇老西,其实是他曾经在山西太古当过知县,也审了不少案子。寇准是北宋名臣,曾经两度为相。仕途起起伏伏,寇准是在和辽国打了一仗,然后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声名鹊起的,也因此被宋真宗拜为宰相。

​ (寇准)

话说宋太宗赵光义死后,他的儿子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当时宋朝的恶邻辽国对大宋虎视眈眈,时不时侵犯边境,这些辽人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宋真宗继位后,对辽国的侵略忍气吞声也无计可施。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消息传到宋朝国都开封,一下子炸开了锅,群臣有的上书让真宗迁都,以避大辽凌厉兵锋,有的干脆让真宗往南逃。唯独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皇帝御驾亲征,以鼓舞前方士气。

寇准是不是二愣子呢?此时称二愣子不妥,应该称英雄主义为好。总之寇准顶住了各方的压力和责难,坚持己见,据理力争。迫于无奈,宋真宗勉强答应御驾亲征。

也许上天眷顾宋朝,也许此次想让真宗和寇准露脸。说来也巧,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察看地形时,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死了,这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挫了辽国的锐气,辽国军队士气低落。

鉴于此,辽国太后萧绰及大丞相耶律隆运提出议和,真宗见此求之不得,下令不管大辽提出什么条件,差不多就答应。有皇帝的话,辽国和大宋在澶渊城下签订了历史有名“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开启了宋、辽100年来的和平相处的局面,寇准因此事受到了真宗的器重,不久升为了宰相。

有道是:“做一个好宰相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宰相”也许是寇准被成绩冲昏了头脑,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功高得瑟”的原因,反正在以后的历史记载中,寇准完全不是评书里的幽默睿智的形象,史书说他:“偏离‘正’,过于‘直’”。 评书里也是这样刻画他的形象的。《宋史》说寇准的确“直”得令人佩服,但说他“正”,就有待商榷。

“澶渊之盟”的功绩让寇准的权力欲望达到巅峰,使他毫无顾忌地独揽大权,肆无忌惮地插手丞相本无权过问的人事任免,更时常咄咄逼人地左右皇帝的决定。不仅如此,对朝中同僚排挤挖苦。就连当时同为宰相的王旦,也是他的知遇之恩的提携人,寇准都不放过。寇准第一次被贬后,是王旦极力推举寇准,他才出任西府枢密正使,由此看来,宰相王旦的力荐功不可没。

然而寇准根本不把这位晚于他为相的同僚放在眼里,不仅不通力合作,还处处针锋相对,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挑其毛病,上报给皇帝。然而王旦“宰相肚里能撑船”,认定寇准是难得的人才,不仅没有设计报复,反而多次在真宗面前极力推荐,相比之下,谁是小人谁是君子,相信亲们不难判断。

​(寇准)

然而,寇准好像越来越跑偏了,他不但与宰相不和,而且不顾宰相的威严和同僚掐架;与政敌无理争吵,互揭其短。

一日,寇准和温仲舒(二人关系很好,并称温寇)骑马并行,突然冲出个疯子挡住去路,向寇准山呼万岁。此事被寇准的政敌张逊得知后,派人向皇帝密告,揭发寇准有异心。寇准以温仲舒为证人,为自己辩护。由此在太宗面前引发了一场激烈争吵,你说我短处,我揭你糗事,弄得满朝文武窃笑不已。使得太宗龙颜大怒,当下撤了张逊的职,同时也把寇准贬去了青州。

寇准最后还是被他的“直”言所害,寇准说话太直,得罪了权臣丁谓,最后被得势后的丁谓流放到了雷州,惨淡收场。溯其源头便是他那句直白的讽刺性的话:“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当年,寇准与丁谓关系亲密,在一次宴会上,丁谓见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些饭粒,便起身替他拂去。结果好心没好报,反而遭来寇准一句冷言嘲讽,也就是上面那句话。寇准言外之意:你作为大宋官员,怎么能只会为长官撩胡须呢?丁谓是拍马屁拍在了马蹄上,来了个烧鸡大窝脖,由此记恨心中。当寇准被群起攻击时,得势的丁谓找了他一个差错,最终“大仇得报”,将寇准赶到了雷州,终结了他跌宕起伏的仕途。撰文/秉烛读春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