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竟出现手抓饭!陆川导演把鸿门宴到底还原成什么样了

编者按:

《王的盛宴》是由陆川导演执导,在2012年上映的古装历史历史大片。电影使用的了楚汉争霸题材,而且在电影上映之前,陆川导演就公开宣称自己的这部电影,对于历史的还原有着相当高的程度,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既然讲的是“盛宴”,那么自然也就离不开楚汉争霸中,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鸿门宴”了。整个电影对于战争场面并没有太多直白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老年刘邦,以及那些曾与他一起同生共死的大臣们的回忆和自述,逐渐揭开。

在电影中,陆川导演将这个鸿门宴渲染的杀气十足,并且极具历史感。但是整个鸿门宴对于汉代餐饮的历史复原,却是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是筷子的问题,在整个鸿门宴中,所有人都是用手抓饭吃。刘邦和项羽下的是土耳其馆子吗?

▲电影中用手抓饭吃的场景

实际上,筷子作为中国乃至东亚人吃饭使用的家伙,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疑似象征筷子的甲骨文。在汉代的画像生中,也同样有着大量当事人使用筷子的痕迹,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汉时期不仅已经有筷子,而且还是相当的普遍。

▲汉代石像生中的筷子

不过相对于手抓饭。电影对于当时人们在宴会上吃“烤串”的习惯倒是相当地还原。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很长时间里,其实“烤串”一直是高规格宴会乃至祭祀中,都绝对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电影中如同叉子一样的铁钳其实是与秦汉时期有所出入,这种大铁钳是在南北朝时期短暂流行过,秦汉时代的烧烤用铁钳是与现代相近的扁平形状单签。

▲汉代石像生中的厨房

鸿门宴的主旨当然不是吃,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作为重头戏。虽然这一段的电影节奏渲染相当的出色,但是项庄所使用的武器以及铠甲,确实不折不扣的扣分项。电影中项庄和项伯对剑,真的不是比照电影《角斗士》拍的?

首先,电影中项庄所使用的盾牌,就有相当大的问题。项庄的盾牌形似后来明代的藤牌,不过藤牌乃至圆盾,实际上在中国战争史中出现的时间极短。这种盾牌来自波斯—印度地区,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的希腊圆盾。这种圆盾最终通过印度—东南亚—中国的商道,传入中国。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盾牌主要是用木头包皮上漆的方盾。

▲手持盾牌的汉代陶俑

在电影中另一个细节要说一下,是当时项庄与项伯对剑,双方使用的都是青铜剑。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各大军事强国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铁质武器。不过,青铜剑此时却也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仍然大量被用于礼仪和随葬,有时也会作为贵族武将们的随身武器而使用。电影中项庄的青铜剑造型,接近战国时期青铜剑的一般50~60厘米的长度,而且剑身厚重,也同样可以作为战剑使用。

▲武汉博物馆所藏战国青铜剑,是比较标准的战国楚剑

电影中的铠甲,基本是参照了春秋时期的皮甲,以及更早的商代头盔。虽然从电影视觉角度来看颇为威武,但是这与战国末期到秦汉时代的甲胄毕竟还是有较大的出入。电影中楚军铠甲,其盆领结构参考了春秋时期的铠甲,而头盔则是比较典型的商代头盔。

▲电影中的楚军铠甲

▲出土的商代青铜盔

▲复原的春秋时代皮铠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甲胄,不仅没有春秋时代以及电影中标志性的盆领,而且头盔也并非整体盔。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甲胄

相对于楚军的复原,电影中对汉军复原明显要好许多。电影中头戴幞巾,手持弓弩的汉军士兵。

电影中,军官们所戴的头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东临淄大武村西汉齐王墓出土的头盔,这种头盔上不封顶,实战防御力较差因此基本应该是礼仪式头盔。韩信所穿甲胄,则是比较明显的东汉时期受到鲜卑和匈奴影响的北方骑兵甲胄。

▲辽宁出土的东汉墓壁画

▲电影中主帅乘坐战车,并且用旗帜指挥

电影中,汉军士兵所使用的戟。很有意思,因为根据图片来看,电影中的汉军,是将联装青铜戟与钢铁卜字戟混装。

▲青铜联装戟

▲钢铁卜字戟

▲石像生中使用戟训练的步兵

总的来说,《王的盛宴》是一部陆川用颇具颠覆手法,来重新讲述历史的电影。虽然其重新讲述的故事,以及导演对历史事件的独特理解颇具争议。但还是要肯定影片在没有拍摄多少直接的战争镜头的情况下,通过出色的渲染,让这部电影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极为震撼历史肃杀之气。

电影评分环节

1、较为严谨的历史复原,浓重的历史感:4分

2、人物塑造鲜明,强烈而鲜明的主题表达:4分

3、较好的节奏把握,但是战争环节仅为点缀:2分

4、电影整体色调舒适,镜头布景极具历史和艺术氛围:3分

总分:13分推荐

最后为大家推荐的,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制作,由冼杞然、卫翰韬执导,吕良伟、张丰毅、巩俐、关之琳主演,于1994年6月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的剧情片《西楚霸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时之沙,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