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岁月流逝,它们静静伫立,如百岁老人般讲述前尘往事—— 繁华深处老房子 听你细数名人事

夏日,漫步上海街头,不经意间总会和一幢幢老房子相遇。它们中,有花园住宅、大楼公寓,也有老式里弄普通民居,掩映在红瓦绿树之中,流淌着城市记忆。看惯了都市繁华的现代建筑,不妨去逛一逛这些在岁月流逝中依然静静伫立的名人故居,听它们讲述一段段名人往事。

上图:德莱蒙德住宅(大胜胡同光明食品集团的办公楼) 地址:静安区华山路263弄7号德莱蒙德住宅位于静安区华山路263弄7号,由上海的白礼氏矿烛公司购地投资兴建,于1917年落成,因外侨德莱蒙德在此居住而得名。该住宅为一幢三层三开间的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两侧对称。正门外设计多级踏步,踏步护栏用青砖夹红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上图:德莱蒙德住宅建筑风格典雅、内饰精致、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甲秀里,位于上海茂名北路120弄,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式石库门。1924年6月到12月,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与岳母及孩子来到上海,寓居于甲秀里,这里是毛泽东一生中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闭馆修缮近两年后,甲秀里内的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于今年年初重新对公众开放。步入弄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铜像——其乐融融的毛泽东一家。毛泽东坐在椅子上,手拿着一本书,一个孩子站在地上向父亲张开手,杨开慧抱着另一个孩子站在身后……浓浓的家的温馨迅速传递给了每一位参观者。

上图:茂名北路毛泽东旧居地址:静安区茂名北路120弄毛主席旧居建成于1915年,属于典型的老式石库门住宅,毛泽东一家当时居住在7号一楼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上图:修缮后的毛主席旧居加入了不少补充的信件和文件,重现了毛泽东一家当年居住时的场景,重点展示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在上海的活动足迹,有厚重的历史价值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国福路51号,一幢洋房掩映在绿意之中。这里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住所,修缮后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如今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走进小楼一层的序厅,陈望道1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浮雕静静陈列,与一件由《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文排列而成的马恩浮雕宣传品相映成趣。《共产党宣言》全篇译文不足两万字,但陈望道在浙江义乌老宅简陋的柴屋里夜以继日地翻译,花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精力。因此,用词非常生动并且准确。人们走进这里,可以重温“真理的味道”,触摸信仰的力量。

上图:陈望道旧居(《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地址:杨浦区国福路51号《共产党宣言》首个全译本译者陈望道的故居。陈望道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21年时间。陈望道曾任职1949年后复旦第一任校长,负责《辞海》的主编工作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上图:陈望道旧居旧居一层展览以《共产党宣言》为主,二、三层则介绍了陈望道的生平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走进兴业太古汇,前来参观查公馆的市民络绎不绝。这幢老宅原为上海著名颜料巨贾邱信山、邱渭卿兄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所建住宅,从1940年起被用作民立中学校舍,如今是兴业太古汇内的一座保护建筑。为纪念香港兴业国际创始人查济民博士被重新命名为“查公馆”。查公馆本身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北立面又有中国江南建筑风格,集聚了中西合璧的海派精髓。在查公馆二楼,楼梯口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大中里”的原始牌匾和消防龙头,一张张老照片随时间线的演进而呈现,从邱氏兄弟住宅到民立中学校舍,再从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到如今的兴业太古汇。老宅,讲述了大中里地块的前生今世。

上图:邱氏住宅(查公馆)地址:静安区威海路420号查公馆始建于1920年,最早是上海滩四大颜料商之一邱信山和邱渭卿的私人花园住宅,因此名为邱氏住宅。建筑犹如一幢古堡 杨建正 摄

上图:邱氏住宅随后被民立中学用作校舍,2010在“大中里”项目改造中平移了57米。焕新而生的查公馆,清水红墙,爱奥尼柱,优雅地享受着路人的注目 杨建正 摄

繁华深处老房子,听你细数名人事,峥嵘岁月稠。

上图:荣宗敬故居静安区陕西北路186号荣宅建于1918年,折衷主义风格。“面粉大王”荣宗敬及其家族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此居住,堪称上海最为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