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寄回一封亲笔信,这位90岁的金华老党员珍藏了45年

金华新闻客户端6月28日消息 金报全媒体记者 唐旭昱 胡睿哲 胡淳华

家里的书房,向来被郑振乾收拾得整整齐齐,今儿个却似乎有一些乱。

“昨天晚上找信,又一并把很多东西都翻出来看了看。”90岁高龄的他,今天上午刚刚受邀给2000余名党员干部,讲述45年前与《共产党宣言》中文翻译者陈望道的一段关于“书信”的故事。

这封泛黄的信件,被郑老珍藏在一个盒子里,他说:“我是个书信颇多的人,但最看重的信,就是陈望道先生写的。”

170年前,一本德文小册子——《共产党宣言》在欧洲横空出世;1920年,29岁的陈望道在义乌分水塘村自家楼旁边的小柴屋里秘密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45年前,也就是1973年,因为学习《共产党宣言》,当时在金华地区“五七”干校当老师的郑振乾给陈望道写了一封信,并得到了回信。

不知是第几次念起陈望道先生的来信,郑振乾还是很激动,他说:“在当时的中国,这本《共产党宣言》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

1973年5月,郑振乾参加中共金华地委在湖海塘“五七”干校举办一期兼职理论辅导员读书会,主要学习《共产党宣言》,这本书让他感触颇深。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当时在“五七”干校的打字员陈赛兰同志是陈望道的亲侄女,因此,他以十分崇敬的心情,向当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写了一封信:

“陈望道同志:陈赛兰同志是我们‘五七’干校的打字员,在交谈中,我们知道你老人家是她的大伯父。最近我们浙江省金华地委举办了第一期兼职理论辅导员读书会,主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是1920年4月由上海第一次出版的。据说这个全译本就是由你老人家亲自翻译的。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对你老人家表示十分崇敬的心情。现特来信向你老人家问好。同时我们殷切地要求,将你那时翻译出版的原本寄数份给我们,则不胜感谢!因为我们这里找不到你老人家翻译的那个原本。

另外,还盼你老人家能将你那时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时的遭遇斗争情况告诉我们,以增强我们后辈更加自觉认真学习马列原著的信心和决心啊!……”

这封信的落款,郑振乾写的是:此致,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敬礼!你的学生郑振乾敬上,时间为1973年5月8日下午。

让郑振乾没想到的是,三天后,也就是5月11日,时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已83岁的陈望道就给他写了封回信。

“那天收到回信,很激动,我就跑去告诉了陈赛兰。”郑振乾说。陈赛兰也特别高兴,说:“我的大伯亲笔回信是很少的,难得难得!”

陈望道在回信中说:“知由于同志们热爱马列主义,热爱共产党之忱,感到无限亲切……至于学习,我劝你们读新著,新著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篇序,比旧本完备得多。祝好!”

信写于5月11日,陈望道还在信后附言,说了翻译《共产党宣言》后自己的一些遭遇。

虽然已经过去45年,重温这封信,郑老仍觉得亲切、温暖,有力量。

“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不容易,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信仰。”郑振乾是金华市委党校的退休老教师,党龄已有65年,一直从事文字工作。

“我是江山人,1959年到金华党校工作,这里已经是第二故乡。”郑老说,也参与编著了不少书籍和杂志。

虽然已经90岁,郑老还是保持每天通过看报、看电视获取新闻的习惯,他笑笑说:“国内外的新闻都关注着,热点事件一个不放过。有时晚上看电视太投入,一不小心就到11点多,老伴经常因为这事说我。”

在郑老看来,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年轻的党员干部要好好学习,记住永远跟党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