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秋瑾为何对鲁迅大骂并拔刀相向?二人究竟有什么过节?

秋瑾与鲁迅都是近代历史上有名的革命志士,秋瑾是革命女英雄,敢于用鲜血和生命与敌人战斗;鲁迅是文化战线的斗士,用笔在战斗。

两位都是为革命而战斗的勇士,又同是绍兴老乡,却为何秋瑾对鲁迅不太感冒,甚至对鲁迅破口大骂并拔刀相向?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秋瑾

最早记录这一事件的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事》中记叙了这段公案:

“秋瑾与鲁迅同时在日本留学。《取缔规则》发表后,留学生大起反对。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字的意义拜不怎么不好。因此,这些人被秋瑾在留学生会馆宣告了死刑,有鲁迅、许寿裳在内。鲁迅还看见她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

事件的起因是1905年日本政府为了限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日颁布了所谓《清(韩)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学生们群起抗议无效,并进行罢课,湖南留学生陈天华甚至投海自杀以勉励同学们进行斗争,维护爱国的权利。

此时,留学生们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回国自办学校,并实行革命,另一派主张忍辱负重,力学救国。秋瑾是主张第一种方针的人,鲁迅是第二种。

秋瑾在日本(后排第二)

两派争吵不下,秋瑾认为第二种选择的人是贪生怕死,于是大骂这些人是汉奸并拔刀威吓。当时记录下了这一幕的徐双韵在《记秋瑾》中写道:

“……秋瑾发言,力主回国,词意激昂,随手从靴筒取出侨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吃我一刀”

一直以来,秋瑾对鲁迅等人破口大骂并拔刀相向就是从周作人的记录而来,徐双韵的记录较为客观。二人的记录谁对谁错?秋瑾骂鲁迅没有?宣判鲁迅等人死刑没有?拔刀吓唬没有?这成为了历史悬案。

但历史的事实应该是这样的。

一回国革命与留下学习都爱国的体现,没有必要厚此薄彼。秋瑾走的是抛头颅撒热血的激进道路,鲁迅并不主张这种方式。鲁迅曾说道:“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就为此······”(鲁迅致景宋(1925年3月11日),《两地书全编》,第394-395页。)

对于革命,鲁迅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第165页。)

鲁迅

鲁迅认为秋瑾这样的牺牲者,是出于他们的主观意愿去牺牲的,至于他们是不是革命志士,是后来人的评判。

所以鲁迅做不了秋瑾,鲁迅做不了烈士。早年鲁迅曾参加过反清活动,上级一次分派任务让他去刺杀一个满清官员,鲁迅临行前说家中有老母,若我死了,老母该如何活?于是任务换人。

鲁迅与秋瑾路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处世方式的不同。无论牺牲还是选择另外的方式救国,都无可厚非,更没必要刀兵相向。

秋瑾被处死

二是秋瑾对第二种做法也不排斥,认为学习是救国的长久之计

秋瑾在与友人的信中,曾表明了对留下学习同志的态度。“吾与君志相若也,而冷则君与予异,何始同而终相背乎?虽然,其异也,适其所以同也。盖君之志则在忍辱以成其学,而吾则义不受辱以贻我祖国之;然诸君诚能忍辱以成其学者,则辱也甚暂,而不辱其常矣。吾素负气,不能如君等所为,然吾甚望诸君之毋忘国耻也”。(王时泽《回忆秋瑾》,同上书第229页。)

从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秋瑾对两种做法的态度都是支持的。秋瑾当时的确是骂过投降的汉奸,但不是针对鲁迅等人,她也的确拔刀了但不是判鲁迅等人的死刑,而是将刀插在桌子上激励大家。

秋瑾牺牲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药》里用“夏瑜”的形象歌颂了秋瑾的牺牲精神。在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以秋瑾的牺牲来告诫青年,让革命者吸取教训。在鲁迅离世的前一年,鲁迅还写了《病后杂谈》来悼念秋瑾。

秋瑾墓

可见,鲁迅与秋瑾之间的革命道路不同,但对这位革命女侠的牺牲始终是崇敬有加的。说鲁迅与秋瑾不和,秋瑾拔刀威胁鲁迅等说法是不合理的。

来源:悟空问答 编辑:灵丘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