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写过投降书吗?北洋舰队之败,是谁的责任?

中日甲午海战,从1894年7月25日开始的丰岛海战为开端,至1895年4月结束。结局众所周知就不赘述了,而关于丁汝昌是否写过降书、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军为何速败,一直都有争议。

第一个争议点,投降书是在丁汝昌死后写的,还是生前他自己写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给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写过一封劝降书,这封劝降书交到丁汝昌手中的时间为1895年1月25日,也就是北洋海军投降前的20天。这个时间,战争已持续半年,清朝虽付出惨重代价,但日军也伤亡不小。这个时间又是冰天雪地,伊东祐亨看短时间拿不下,就想说服丁汝昌投降。这封信由英国人转交,信件内容如下:

至清国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臣一己之罪,盖其墨守成规,不谙变通之所致也。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请阁下暂游日本,以待他日贵国中兴之际,切愿真正需要阁下报国时节到来,请阁下听纳友人诚实之一言。

伊东祐亨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几点。第一,北洋海军不那么好打,如果是不堪一击的军队,何必这种语气劝降,直接怼就得了。第二,他对清政府现状非常了解,政府腐败,派系之争严重,丁汝昌也是陷入两难境地,清流派极力反对当时的战争。是以站在丁帅角度分析,一方面肯定他的能力,一方面极力诱惑,再加上此时北洋海军船只损毁严重,伊东祐亨认为劝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然而丁汝昌回信只有一句话:余决不弃报国大业,今唯有一死以尽臣职!

其实在这个时候,丁汝昌处境十分艰难,一边要奋力抗击日军,一边要面对朝廷的压力。清流派一直在弹劾丁汝昌,光绪帝也曾一度要革职他,准备战争一结束就要他进京问罪。而此时战事对北洋海军非常不利,由于船只损伤太大,舰队收拢在威海卫。此地地形三面环山,是天然的军事要塞,岸边又有李鸿章从德国进口的各种先进大炮组成的炮台,日军很难攻进来。

于是日军派出陆军登陆作战。此时山东巡抚换人,新任巡抚不但不派军阻止,反而将清军大队调离,以至于日军在5天登陆中,没有遇到丝毫抵抗。清军在陆地只有不到4千守军,又分散于各个炮台,根本无法抵挡,炮台纷纷落入日军手中。日军调转炮口,反把北洋海军围困与港内,丁汝昌不敌,只能退守刘公岛。丁汝昌率军在岛上死守,多次求援,苦盼援军到来,可惜一直没有等到,于是在2月11日晚吞下鸦片,至12日凌晨时分身亡。而后来出现了两封降书,一封为11日,一封为12日写的,那么12日这封肯定不可能是丁汝昌写的。有学者研究,11日的降书与12日这封笔迹为同一人,这就意味着两封降书均为丁汝昌死后别人假借其名所写。丁汝昌可谓赤胆忠心,一代忠烈直至最后一刻,宁死不屈!就算是其亲笔所写,也是为了岛上军民性命,他早在多日之前就已命人打造好棺材,早就决定了以死明志。

那么,北洋水师为何全军覆没?是谁之责?据统计,甲午海战日军投入舰船总吨位为4.1万吨,北洋水师为3.5万吨,而北洋水师舰队陈旧,日本联合舰队为新舰,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北洋水师。再加上清军不擅长水战,本身就处于劣势,本来这样也还勉强可以支撑,奈何陆军完全不支援,从日军上岸那一刻起,清军就再也没机会了。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制度的悲剧。

​ 有句话说的好,君为君,臣为臣,方能国为国。而一场战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左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