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狄仁杰本是李唐老臣,而武则天还要拜他做当朝宰相呢?

说起狄仁杰,大家会觉得他是一个正直、清廉、断案如神的人,武周时期能治理国家的贤臣几乎全部出于他的举荐,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在位期间反复劝谏立庐陵王为太子,为日后李唐的顺利复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年轻时期的狄仁杰在唐太宗手下为官,但并不得志,直到高宗继位后,由于高宗宠信的朝臣王本立祸乱朝纲,狄仁杰上书,请求依法处理,而宠幸王本立的高宗觉得既然是自己重用的人,不应该治罪,于是狄仁杰直言劝谏,希望国法为重,不要因宠信奸臣而坏了国法,如果陛下不答应,就把臣流放到无人之地,给以后的谏臣一个警告。而高宗也不是个昏庸的皇帝,于是王本立被依法惩处。

此事后任大理寺丞,负责处理案件,一年时间里,将往年大量积压案件悉数判决处理,涉及万余人,竟无一人喊冤。在他做大理寺丞的这段时间里,范怀义、权善才二人误砍了太宗陵园的柏树,坟前的柏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死者长眠不朽,即使是砍了寻常百姓家的柏树,那也不是小事了,高宗大怒,要处死二人,满朝文武都觉得高宗之举虽不合理但何情,无人出面反驳,唯独只有狄仁杰,又一次上书劝谏,提出了他们二人罪不当诛的证据,皇帝看满朝文武只有狄仁杰肯谏言,甚是感动,称赞他是个好的执法者。

但皇帝也有他不得不杀的理由,因为这二人此举是置皇帝于不孝的境地。如果是一般的谏臣,可能到此处就打住不再谏言了,但这是狄仁杰,狄仁杰列举了前朝汉文帝和魏文帝手下的谏臣直言进谏的例子,把高宗皇帝比作贤明之君,最终皇帝打消了定了范权二人的死罪的想法。正因如此,在高宗手下任重职的他在武则天称帝后依旧是深受重用,直到越王之乱时,当朝宰相张光辅率军平定叛乱,却暗中纵容手下部将肆意勒索各州官员,狄仁杰拒不理会,还当面斥责,认为这种人的罪过比造反的越王还有重,回朝后,弹劾狄仁杰,因此狄仁杰被贬至复州。

狄仁杰不仅在朝堂之上正直不阿,还甚是聪明。武则天在朝期间重用酷吏,而酷吏为了有业绩,开始大肆诬告大臣谋反,狄仁杰因此入狱。大臣大多都拒不承认谋反,惨遭折磨,而狄仁杰了解当朝律法,谋反者认定谋反则可减罪,于是认罪,酷吏等人便对狄仁杰不再防备。而狄仁杰则趁着狱卒不注意偷写了一份“伸冤书”,放入棉衣中交给了儿子,他的儿子拿着这份“伸冤书”向武则天伸冤。武则天决定亲自处理狄仁杰谋反的案子,狄仁杰也向武则天托出了事情的原委,如果当时不认罪,就狄仁杰的年纪,对于酷刑肯定吃不消,哪有现在伸冤的机会,武则天了解原委后,免去了众大臣的死罪。被贬去做了地方官。

后来因契丹之乱,重视人才的武则天又想起了李唐老臣狄仁杰,于是重新起用狄仁杰,而狄仁杰也不负重托,保举了当时的二位契丹降将,李楷固、骆物整,这二位降将感念朝廷重用,一举击溃了契丹的进犯。狄仁杰立下大功,被武则天重新拜相,称其为国老。

身为李唐老臣,却为武则天保举了如此多的治国之才,如此的贤臣,又怎么能不被重视信任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