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背景

来黑河旅游可以去游览一下黑河的闯关东影视基地。中央电视台在2008年一套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开播的《闯关东》,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响和共鸣,电视剧讲述的是从清朝后期,到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具有代表性的一户山东人家来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主人公朱开山用他耿直而复杂、坎坷而平凡的一生为线索,电视剧表面上描述的是山东人举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来到东北的故事,实际上讲述的却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类似朱开山一样闯关东的一类人,电视剧似乎就是他们的时代背影,电视剧中也讲述了朱开山三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闯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电视剧热播所引起的讨论和对那个时代精神的呼唤,前所未有。

大清帝国原来的领土

闯关东的路线图

其实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口迁移,一种习俗而被大家广泛接受。关里关外的叫法当时是普通百姓对地理作标的习惯叫法,现在这种叫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少了,山海关以里的中原大地叫关里,山海关向北出关就叫关外。从清朝后期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河北、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过程。闯关东的移民主要是现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几省的难民,其中山东和河北最多。这种移民和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政府却依旧禁关不让汉人越关到东北的龙兴之地。但和政策相比较而言,面对连年受灾,无法生计、破产、挨饿的农民来讲,东北富庶的土地,丰富的资源这种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成千上万的关里人不顾禁令,冒着被抓、被惩罚、甚至生命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的来历。在日本人小越平隆的《满洲旅行记》中描述闯关东人群:小儿啼号,老妪倚仗,少女相扶,跄跄踉踉,不可名状,逐队连群,惨声撼野。可见闯关东之艰难!

闯关东记

闯关东情景展现

顺治皇帝和满洲八旗子弟百万人入关后,为了断绝八旗子弟及其家属回乡之念,下令将东北的田园农舍焚烧一空。至此东北只剩下三万人口,加上东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人口不过三十万。东北十室九空,以辽东为列荒原废堡,断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闯关东雕像作品

闯关东之所以称之为闯是因为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为了保护风水宝地,清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政府颁布禁关令。康熙七年(1668)他亲自下令推行封禁政策,康熙皇帝虽然号称千古一帝,可是他狭隘的满人利益,他的这个政策使大清帝国后来丢失了上百万的疆土。可见帝王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满人获得全国政权后,倾族全体入关,东北人口剧减,政府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肇迹兴之地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康熙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

各地以闯关东为题材的雕像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一一满洲长城。清政府组织劳工挖土为沟,堆土为堤,在堤上插上柳条,筑成篱笆,并驻兵把守。老百姓也称之为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到康熙中期这项满洲长城历时几十年才完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叫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叫新边。在民间、坊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关内人只能凭官府发的印票出去,而这种印票没事时并不印发。清政府加强对出关人员的盘查,在东北搜捕偷偷出关的汉人,一旦发现便立即遣送回原籍。这种闭关政策的恶果,导致东北人烟非常稀少,后来俄罗斯族与朝鲜族凭借人数优势侵入此区,当时大幅扩张的沙俄并使外东北原住民入籍,并宣布主权等,大清失去大量的北方领土后才深知原来二百年前的政策早已犯下大错,从此放弃对汉民的封锁,默许移民实边。在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外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夺走,黑龙江将军特普钦1859-1867年在任期间上书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到光绪年间则完全废除东北禁令,使汉人移民东北合法化。

闯关东的情景场现

闯关东的绘画作品

1740年东北总人口数不到40万人至1840年东北人口300万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这还是在清政府没开放东北的情况下,也不包括没有身份的黑户和各种逃犯。清政府为了抵御沙皇的侵略,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到1897年全部开禁;使东北人口数迅速增长,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民国年间(1912一1949),“闯关东”洪流澎湃,势头不减,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从民国38年间开始有史料统计记载,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至东北留住的山东人达到800万之多,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人口迁移空前的大举。因此,现在东北非土著居民、当地少数民族外,其先祖大多是来自山东、河北等省份主要是黄河下游地区的。

黑河的闯关东影视基地

商场内闯关东为题材的雕像

19世纪中叶,不仅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陆路畅通,流民潮涌,汹涌澎湃。船舶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从山东半岛乘船到辽东半岛,使得海上路线也成为人们闯关东的一条海路。“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农耕文化向东北地区游牧文化大规模挺进。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落地生根,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保持了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的基本原型,东三省的自然村落民农庄。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另外一个群体就是采矿,放排,挖参,伐木,淘金……的劳工和各种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通过和当地的融合,也拉动和促进了东三省的发展。

老沟金矿遗址

闯关东对于那个时代来说,闯关东不仅是人口的一次迁移,更是艰苦的岁月人民奋斗的征程,保卫了边疆,巩固了国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建设开发家园的精神丰碑。如里没有几次闯关东的热潮,那几次人口的迁移,我们可能连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甚至大连的疆土都保不住。时空在变,不变的是闯关东的拓荒精神和闯荡情怀。现在的时代和社会更需要当年的闯关东精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