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商抢着“买买买”的清人,散尽家财,保住了中国文物的辉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1866年,罗振玉出生在江苏淮安,5岁入私塾学习经史,16岁中秀才。少时,他对经史训诂、金石名物特别感兴趣,20岁又开始致力于研究古碑贴,写得一手好字。后来,他在家乡的私塾,本本分分地当起了教书先生。可甲午战争的爆发,让罗振玉感到,要强国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决定从农业入手。罗振玉先后在上海创立“学农社”,创办“农报馆”,创刊《农学报》,以翻译日本农业书籍为主;随后又创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先后任职湖北农业局总理兼农务学堂总监、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等职,直到1906年,罗振玉调往北京,在清政府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正是这一次调动,让他开启了“买买买”的收藏之路。

自从1899年甲骨被发现后,全国就刮起一阵甲骨收藏风,为了谋取暴利,古董商以及许多外国人想尽办法收敛。

国学底蕴深厚的罗振玉到北京后,很快就发现甲骨不仅是古物这么简单,通过研究他判定,甲骨上的卜辞属于殷商时代,甲骨文字更能代表中国文字来源,对于研究中国上古历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他指出甲骨的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也是殷朝的国都。

这一重要发现,让罗振玉觉得不能再任由珍贵文物如此流失,他立即派人前往小屯,大量收购甲骨。并本着“古卜用龟,辅以兽骨”的文献记载,除了甲骨,还收集许多不被古董商人注意的化石等出土物。通过买买买,罗振玉收集的甲骨近2万片,成为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然后,他又对甲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著有《殷虚书契考释》等著作,成为甲骨学研究的领路人,奠基者。

正在收集甲骨时,罗振玉又有了另一个重大发现。

一次,他拜访一位法国友人伯希和,看到伯希和家里有许多经卷,通过询问才得知,这是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带回的,除了这些,还有被他运回法国的各种织物、木制品和一些法器等几千件文物。

罗振玉为这些流失的文物痛心不已,当得知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还有部分经卷时,他再也坐不住了,第一时间督促学部电令甘肃总督立即查封石室,将剩余书卷全部运回北京,藏于京师图书馆保护起来。

然而,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位外国人明目张胆地从莫高窟收购走大批宝物,而留在国内的也有部分被官员私吞、损坏,流失在所难免。

对于流散的国宝,罗振玉又筹措资金出手买买买,并将购存的文物整理、影印,加上流失海外藏卷的照片,汇编成《鸣沙石室佚书》、《敦煌石室遗书三种》等多种著作,罗振玉成为敦煌学的奠基人。

在学部期间,除了甲骨、敦煌瑰宝以外,汉晋木简,金石拓本,历史档案等都成为罗振玉买买买的对象,常常“尽廉俸所入,搜求古物书画,虽资力有限,不敢和洋商巨贾相竞争,但破铜烂铁,在所不遗,往往批沙得宝,又人弃我取。”罗振玉收集到很多珍贵文物。

当时由于时局混乱动荡,藏有《实录》、《圣训》等许多重要史料、档案的内阁大库总是被盗,在罗振玉的东奔西走交涉下,这些宝贵资料被移往国子监收存,然而辛亥革命后,它们又差点遭到损毁,罗振玉知道后,不惜以高出原售价三倍的价格全部收回,珍藏起来。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成了清朝遗老,担心被“革命”而逃亡日本。在日本期间,他也没忘记保护文物,时常买买买,收购了许多古籍,其中就包括《永乐大典》残本数册。

1920年,罗振玉回国后在天津建居所,专门设置几间房屋用来存放大量藏品。1922年,原历史博物馆大卖旧书9000麻袋15万斤,罗振玉花费重金全部买回来,特意建起“库书楼”收藏。

罗振玉一生收藏包括书画、青铜器、古籍、简牍、明器、清宫档案等,可称做“山海之富”。收藏之余,他还著书立说,引领古文物研究,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等等,中国近代考古奠基人。解放后,罗振玉的长孙罗继祖将经过劫难的藏书、文物等无偿捐献国家。

然而,罗振玉晚年却因入职伪满州国而大节有亏,又因与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私人恩怨而备受置疑,甚至就连末代皇帝溥仪对他也颇有微词,但不管怎么说,罗振玉一生不惜散尽家财,钟情于“买买买”,不仅保护无数中国珍宝,对中国文化、科学、学术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功劳不该被遗忘。

资料来源:《罗振玉评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