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乐《兰陵王入阵曲》国内失传千年,为何却在日本流传至今?

《兰陵王入阵曲》(以下简称《入阵曲》)是我国记载较早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北齐,盛行于隋唐,是为颂扬兰陵王的功德而做的男子歌舞戏,被普遍认为是传统戏曲“大面戏”的源头。然而,这个在中国戏剧史上风靡一时的文化瑰宝却在唐朝年间早早失传,不禁令人痛惜,而更令人唏嘘的是,本起源于中国的经典古乐却成为了日本的雅正之乐,并流传至今,其中缘由耐人深思。

本文将结合《入阵曲》的创作、传承及外传始末,浅谈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及中日文化关系,欢迎评述赐正!

1、《入阵曲》创作来源及历史背景

说到《入阵曲》的创作来源,则不得不提其主人公兰陵王。

兰陵王原名高肃,字长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他能征善战,智勇兼资,且容貌俊美,与潘安、宋玉、卫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因为担心容貌俊俏而不能在阵前威慑敌人,故每次上阵杀敌不得已佩戴一凶恶狰狞的面具,用以震慑敌军。

兰陵王

《入阵曲》的创作来源于兰陵王的成名之战——邙山战役。此战中兰陵王受命中军将,领五百轻骑攻入北周包围圈,让北周军队弃营而逃,并使北齐反败为胜。兰陵王在此次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威名大振。邙山之战胜利后,北齐皇帝亲自犒赏三军,庆功会上,北齐将士们为歌颂功勋卓著的兰陵王,便以这场胜仗为背景,集体创作了舞乐《兰陵王入阵曲》。

邙山之战

2、《入阵曲》在国内的传承始末

(1)盛行于隋朝时期及唐代初年

《入阵曲》本属军队武乐,风格悲壮雄厚,古朴悠扬,后来传入民间,深得百姓喜爱,流传广泛。隋朝时期,《入阵曲》曾一度被列为宫廷曲目,在宫廷内部和朝廷仪式上为皇帝、妃嫔及朝廷大臣们演奏,可谓风靡一时。

唐朝初年,李世民大败定杨可汗,将士们又曾以《入阵曲》的旋律为基础填上新词,改编为后来著名的《秦王破阵曲》,用以歌颂李世民。据传言,唐玄宗李隆基(一说岐王李隆范)幼年时还曾为武则天演奏过《入阵曲》,并令武则天大为赞赏。不难看出,当时《入阵曲》在宫廷世族间仍颇为流行。

(2)于唐代中期被李隆基下诏禁演

《入阵曲》为军队武乐,本属“健舞”,但到了中唐时期,却渐渐被娱乐化,失去武乐色彩,逐渐偏离原版,成为“软舞”。更可惜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后,定义《入阵曲》为“非正声”,于是下诏禁演。由此开始,《入阵曲》在国内便渐渐失传。关于李隆基禁演《入阵曲》的原因,众说纷纭,并无定论。有人说李隆基是为了保证《秦王破阵曲》的地位而诏禁《入阵曲》,但此种说法并无确凿证据。

李隆基

(3)宋朝以后虽有延续却已痛失原味

受李隆基诏禁的影响,《入阵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不过在南宋时期,曾有乐府曲牌《兰陵王慢》,据传是由《入阵曲》演变而来,但恐怕已是殊非旧曲,痛失原味。

3、《入阵曲》东传日本并流传至今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公认的最强盛的帝国,声名远扬海外,同时对外开放,与亚欧多个国家均有往来。在唐二百八十九年的统治时间里,日本曾先后向唐朝派出十余次遣唐使团,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对推动日本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做出了巨大贡献。古乐《兰陵王入阵曲》便是在此期间传入日本。

《入阵曲》东传之后,日本人将其视作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日本古代的赛马节、相扑节等重大节会,都会演奏此曲,直到现今日本在“春日大壮”举行古典乐舞表演时,《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表演节目。同时,日本在此曲的保留及传承上也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制度,使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略近于原版的兰陵舞曲,只可惜其中恐怕已有了些许异国风情。

日本严岛神社的兰陵王塑像

本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古乐如今却盛行于异乡别国,是遗憾,更是悲哀。然而《入阵曲》的失传并非绝无仅有:日本的和服来源于中国汉服,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唐宋,日本的木屐来源于中国两汉,前者均传扬至今,而后者怕是早已声销迹灭。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传承,关乎民族精神的发扬,关乎民族自信的树立,推动民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优秀文化的传承。不得不承认,相比于日本,我们在优秀文化传承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兰陵王入阵曲》的失传令人痛惜,但我们不能深陷悲痛而无动于衷,而是应该以史为鉴,正视过去,立足当前,奋袂而起,避免历史的重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