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对垒,主帅说:我们后退等他们过来,结果一次大胜、一次大败

曹刿论战中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在两军对垒之时,是要一鼓作气打倒敌人,军队的士气非常重要。如果军队失去的士气,即使军队再多,往往也都是拿着兵器的乌合之众罢了。在历史上的战役一般都是两军遭遇之时,拼的就是一口气,趁着士气正旺,一鼓作气,大战三百回合,击溃敌军。

如果是两军对垒则是要排兵布阵,坚守营盘,以带天时地利人和之时一举打败敌军。一般正常情况,都是勇者无敌,军队除了战略性撤退之外,都不会主动退让,都是针尖对麦芒,看谁强大,最后强大的一方获得胜利,但是历史上就有两次战役,在和敌人对垒时主动退让,然后在进行对战,结果是一次大胜,一次大败。

一、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发生在周襄王二十年,当时的强国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在魏国的城濮发生的一场大战。最后以晋国军队胜利,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结果而告终。但是在交战之前晋军却首先退了九十里地。

这是因为晋文公重耳,在还没有即位之前,曾经逃亡楚国,得到了当时楚国楚成王的礼遇,当时楚成王问晋文公:“如果你回到晋国之后,该如何报答我今日的恩情呢?”晋文公回答说:“两军对垒,我军首先退避三舍。”

三舍就是九十里,所以在城濮之战时,晋国和楚国争夺霸主地位,晋军遇到楚军,晋文公兑现当时的诺言真的退避三舍,但是这绝对是晋文公军事能力高的一种体现,退避三舍可以避开楚军的锋芒,还能麻痹楚军。

果不其然,楚军看见晋军避让,让楚国将军子玉不过楚成王的再三叮嘱,认为晋军怕了他,当时的楚军人数要比晋军多,于是子玉率领大军急追,但是没想到的是晋军已经在城濮摆开了阵仗,一劳永逸的等待楚军,结果楚军大败,楚国大将子玉自杀,晋文公登上霸主的宝座。

二、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当时北方的氐族建立前秦政权。西晋灭亡后,由司马睿在王导等江南士族的拥戴下在现在的南京建立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当时北方的前秦君主苻坚经过王猛的辅佐,前秦国力强大。

之后苻坚陆续的消灭鲜卑族政权前燕,还有羌人等少数民族政权也都臣服在苻坚的脚下,再加上苻坚消灭蜀国取得巴蜀之地,之后又打通西域,慑服东北地区,使得当时前秦的疆域不下于曹魏,这样的成就让苻坚意气风发。

于是苻坚不顾大臣们的劝谏,和王猛去世前的叮嘱,征发全国百万大军于383年对东晋实行灭国之战,此战胜则东晋灭国,此战败则前秦结果也可想而知,可见淝水之战是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当然苻坚没有想过要输。

因为淝水之战时期的兵力前秦是二十七骑兵加六十万步兵,总兵力八十七万,而东晋的兵力只有当时东晋在淮南地区组建的北府军八万人。从兵力对比上看东晋灭国在即,但是曹孙刘赤壁之战前车之鉴,但是这并没有引起苻坚的警惕。

终于在淝水河畔,首先苻融所率领的二十五前锋部队被刘牢之的五千精兵击溃。之后和东晋隔着淝水对抗,当时有人建议苻坚大军后退让出空间,让东晋兵马渡过河之后,和东晋决战。这个提议笔者认为应该是东晋的奸细。

于是苻坚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命令大军后撤,就在大军后撤的时候,东晋军趁机渡河攻击前秦大军。并且东晋的降将朱序也在前秦军后方大喊:“前军败了,前军败了”。直接导致整个军心不稳,就这样前秦百万大军被东晋八万大军击溃,前秦也因为覆灭。

简单总结一下,这两场战役,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并且以逸待劳的等待楚军,趁楚军疲惫一举大败楚军。而淝水之战,前秦大军退让,虽然是为了寻求更快的决战时间,但是对手并不是傻子,能够允许前秦军从容后退。所以同样是避让敌军由于时间、战略的不同,造成的结果也是一胜一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