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深挖明末三案,废丞相、组内阁、亲宦官、设东厂只为巩固君权

我们接着深挖下去,明末三案以及此后绵延的派系斗争,其实也只是明朝绝对君主专制制度结下的恶果。明代废除丞相职位,皇帝大权独揽,这是其政治生态的底色,也是一切派系斗争的肇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三案背后,让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

废除丞相这件事,可不仅仅是裁掉一个职位那么简单。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拥有的权力相当之大,对君权也有很强的制约。朱元璋创立明朝之后,就深感丞相的存在对于自己的掣肘,在杀掉好几个丞相之后,他干脆永久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决策大权全部收归己有,并因此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后果。

首先是内阁制度的设立。偌大一个帝国里,军国大事千头万绪,一个皇帝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处理不了那么多的政务。即使是像朱元璋这样精明强干的开国皇帝,也得把一些拟旨、批示之类的文书工作,交给一些学士或者讲官来做。这一职务类似于秘书,开始时既无定员,也没有定制,等到“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这一制度才确定了下来。这些学士的办公处所大多叫阁,比如文渊阁、东阁等等,于是这些人就被叫做阁臣,后来民间也把这些人叫做阁老。百官的奏章在呈送皇帝之前,内阁可以用黑笔在边上草拟意见供皇帝参考,这个叫做“票拟”,皇帝再用红笔亲自批阅奏章,这叫“批红”。

从这个流程上看,阁臣的权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阁臣中领头的那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首辅,常常拥有与丞相相当的大权。当然,在大部分时候,阁臣与丞相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首先,丞相有自己的府邸,府内有各种职位,俨然一个小朝廷,但阁臣只是几个孤零零的文官,为皇帝做些秘书性质的工作。再者,能做丞相者,必然是位极人臣,身居百官之上,而阁臣就不一定了,即使只是六七品的小官,只要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或者是攀附上了宫里的红人,都是有可能入阁的。最后,宰相之职一般只有两人,而且还有主有次,因此权力很是集中,而阁臣通常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最多的时候能超过十个,而且阁臣们也很难团结一致,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常常互相倾轧,难以真正制约皇帝的权力。

回到案情中来,我们不难看出,阁臣制度是如何分化百官、维系皇权的。在立储之争中,属于骑墙派的大多都是阁臣,因为他们既不能违逆万历皇帝,也不好得罪朝中的同僚百官,于是就只好见风使舵,相机行事了。在红丸案中,首辅方从哲本来就是因为攀附上郑妃才做的首辅,根基并不稳固,群臣一闹,他就只好挂冠而去了。内阁制度虽然一直延续至明朝的终结,但是其权责大小变化不定,它的兴废全看皇权的脸色。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在于言官制度。即使废除了丞相,朱元璋依然对大臣们不放心。他在此前各个朝代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以监督、谏言为主要功能的言官制度。言官的级别不高,但是能够直接向皇帝上书,抨击弊政,因此在政坛上十分活跃。在朱元璋杀功臣、废丞相的过程中,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染的言官群体起到了十分有效的助攻作用。但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这群硬骨头的言官不但是制约权臣的利器,他们的舆论监督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种束缚。当明成祖朱棣夺取侄子帝位的时候,当万历想要废长立爱的时候,当魏忠贤只手遮天胡作非为的时候,冲在最前面反对的,往往就是这些言官。为此,最让皇帝、权臣和大太监们记恨的,就是那些跟自己过不去的言官。在三案中,许多言官挨了廷杖,坐了大牢,甚至丢了性命。

不过,这并不是说,言官制度真的有扭转乾坤、扶正天下的奇效。有些时候,他们对儒家礼法过于执着,甚至有些顽固不化,让本来有利于国家的改革胎死腹中。更多的时候,皇帝的大棒可以制服他们,权臣的封官许愿可以诱惑他们,不少言官成为权力斗争的马前卒。在三案中,不同派系的言官之间同样也是党同伐异,争斗不休。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是宦官受到重用。明代宦官的权势之大、为祸之深,在中国古代堪称一绝。其实这也是皇权加强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即使有阁臣代为草拟意见,皇帝也很难有精力批阅那堆积如山的奏章,于是,给奏章“批红”的事情也慢慢交给太监们去做,皇帝就可以安心做个甩手大老板了;另一方面,皇帝对于群臣并不信任,需要通过种种非正式渠道来掌握百官的动态,约束他们的行为,这便有了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关。尤其是东厂西厂,它们由皇帝的亲信太监负责统领,可以随意抓人,动用刑讯。掌握了如此大的特权,宦官们的跋扈可想而知。

重用宦官势必意味着皇权有旁落的风险,正因如此,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中,他严格禁止宦官干政,甚至连让宦官读书识字都不允许。这个禁令一开始还得到比较好的执行,但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由于他是起兵造了侄子的反,得位不正,许多大臣都不肯顺从他,他在杀人立威之外,更觉得还是家奴性质的太监们好用,于是他不但让一些太监学习读书写字,批阅奏章,更把出使、镇守之类的要务交给太监们做,东厂设立之后,自然也是由太监负责。擅权的太监既给了皇帝偷懒的机会,又是给皇帝做一些脏活的“白手套”。

在三案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宦官的影子:梃击案中指使行凶的,是郑妃身边的宦官;红丸案中,宦官竟然可以给皇帝开药;在移宫案中,宦官们要么与群臣联手,要么给李选侍出谋划策,都起了不小的作用。在魏忠贤如日中天之时,朝中上下到处都是他的党羽。宦官对明代政治斗争的深度介入,可谓是贻害无穷。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是怎样衍生出了内阁制度、言官制度和强大的宦官体系。阁臣相比于丞相,权力大大下降,难以有效组织群臣,制约皇权。言官制度的强化,让明朝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更加激烈。而过于强大的皇权给了宦官以干政的机会,贻害无穷。绝对君主专制虽然保证了君王一时的安宁,却也带来了无止境的派系斗争和王朝覆灭的必然命运。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