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胜仗还要割地求和,张仪拿出这个主意,秦惠王就让他当相国了

割地求和,本来是件很屈辱的事情,张仪却玩出了新花样,玩的秦惠王都心悦诚服,还因此让他当上了秦国的相国,到底怎么回事呢?

惠文君八年,即公元前330年,秦国打了场雕阴之战,雕阴之战夺回河西,之后,秦国兵渡黄河,争夺天下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遂引起中原诸侯的恐慌,中原诸侯为了自保,也为了对抗秦国,便在苏秦等人的倡导下,主张合纵抗秦,六国一旦合纵,对秦国的威胁无疑是相当巨大的。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惠文君十年,即公元前328年,张仪入秦,被拜为客卿,当年就与樗里疾一起,率军攻打魏国的蒲阳(山西隰县),一番血战之后,取得胜利。

秦国占领了黄河以东的一块地盘,这无疑是雕阴之战后又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胜利,正举国欢腾的时候,张仪却逆流而动,拿出个很出人意料的主意,什么主意:把蒲阳割让给魏国,并选一个公子当人质,跟魏国讲和。

一个魏国人,刚到秦国,而且还是在秦国大胜之后,主张秦国割地求和,跟魏国讲和。

一时之间,大家都开始怀疑他的忠诚度,秦惠王面前种种坏话,甚至都有人怀疑张仪是魏国的间谍,所以要求秦惠王杀了他。

可张仪呢,却如此这般一说。秦惠王当即力排众议,派他带公子繇到魏国去了。

魏国两年前丢了河西,如今又丢了蒲阳,眼看秦国打得越来越近,地盘越缩越小,曾当过诸侯老大的魏国居然沦落到这般境地,魏惠王心里当然是很紧张的,正在他召集大臣商量如何应对危局的时候,张仪来了,来的目的很简单:

割地求和。

即把如今秦国的地盘——蒲阳割让给魏国,并送来质子,跟魏国讲和。

秦国吞下去的地盘还能吐出来,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怪事,而且还是大胜之余来这么一手 ,魏惠王就有点糊涂,不明白人家葫芦里卖什么药,奇怪之下,很隆重的接待张仪,刺探他们到底什么想法。

张仪不愧是很了不起的纵横家啊,他知道魏惠王担心什么,所以就在廷见当中大放厥词,一张口就说魏有四分五裂之道,眼看就要亡国,可魏惠王还懵然不知 ,实在很是可笑。

魏惠王不开心了,非要张仪说出个理由, 张仪就开口了,他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五条:

一:四分五裂之道

魏国地方不过千里,士卒不过三十万,却处在四战之地,而且境内四通八达,没有山川阻隔,所以不管是东边的齐国、西边的韩国、南边的楚国以及北边的赵国,哪个国家招呼不好,人家都是可以朝发夕至的,尤其是齐国和楚国,你魏国能对付的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四分五裂之道。

二:魏国的倚仗

魏国的倚仗,无非就是才时兴起来的,苏秦所提倡的合纵,而各国之所以如此隆重的合纵,是为了什么天下太平吗?

不是,不过安自己的江山,保自己的社稷,他们哪一个会为别人考虑,再说一母同胞的亲兄弟都会为了一点利益反目成仇,相互间没有任何关系,只知道维护自己利益的诸侯还能亲如一家?你自己觉得,这样的合纵靠得住吗。

三:魏国将要面临的危险

如果魏国还倚仗合纵,认为有了合纵就可以高枕无忧,不注意跟秦国搞好关系,那么,秦国就可以胁迫卫国,发兵攻打河外,占领魏国的晋阳,晋阳一占,赵国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国,魏国也不能北上与赵国会合,魏赵之间的联系一断,你们的合纵还有用吗?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省力的办法,三晋之中,韩国一直对秦国畏之如虎,这时候,如果秦国胁迫韩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四:魏国的出路

出于上述原因,魏国最好的出路就是归顺秦国,与秦国结盟,再说了,秦国目前最想做的,只是削弱楚国而已。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找魏国帮忙,不会有别的国家,魏国也不必因此害怕,因为别看楚国表面强大,实际上他虚弱的很,随便吓唬吓唬就会逃跑,如果魏国肯跟秦国合作,从南边进攻楚国,楚国一定会失败,楚国失败后,还怕魏国得不到好处吗。

所谓"内嫁祸安国,此善事也",把灾祸转给别人,用以安定自己的国家,天底下还有这么好的事吗。

五:主张合纵的都是小人

所以,现在还是赶紧归顺秦国吧,如果不听我的话,让秦国再度出兵攻打,那时候,就是想归顺也不可能了,那些主张合纵的都是小人,都倚仗胡说八道取得君王信任,博取自己的富贵,这样的人能相信吗。

请大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啊。

张仪一番夸夸其谈,把黑的说成白的,把长的说成短的,三分实七分虚,而且很有几句切中了魏国的隐患,魏惠王成功的坠入圈套,连忙请教张仪该怎么办。

张仪看看质子,指一指蒲阳的交割文书,很是诚恳的说:

秦对大王,不可谓不厚,大王不可以无礼

秦对你这么好,你应该报答一下啊。

那该怎么报答呢?

秦国最想得到的,无非是土地而已,如今上郡(陕西绥德)那块地方还有点意思,不如割让给秦国算了,大王放心,虽然少了个上郡,但不是还有秦国这个好朋友吗,跟着秦国,以后必将得到十倍百倍的报答,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魏惠王想来想去,觉得张仪讲的很有道理,还是跟着秦国好处大些,于是道歉说:

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我太愚蠢了,以前的策略都是错误的,现在愿意做秦王东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王的赏赐,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把河外之地献给秦国。

张仪就这样胜利了,用一块从别人手里夺来的地盘,不出一兵,不发一矢,就为秦国争取到了上郡(陕北绥德一带)十五个县,自此,黄河以西就全是秦国的领土了。

所谓:打了胜仗还要割地求和,张仪拿出这个主意,秦惠王就让他当相国了

难道张仪的目标只是上郡吗?当然不是,如果仅仅是上郡十五个县,那他的格局也太小了,秦惠王也不会让他当相国,这次割地求和,最重要的结果是:

拉拢了魏国,粉碎了六国合纵的阴谋,不动刀兵,就解决了秦国即将面临的危机。

一张利口胜过十万雄兵,有这么个宝贝,秦惠王能不开心吗。

所以,张仪回国之后,即被拜为相国,从此,就正式在战国舞台上,开始他纵横捭阖的精彩表演了。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