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那么富贵,为何贾宝玉最终却沦为乞丐?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文/王晓丰《红楼梦断三百年》

《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家的生活非常美好富贵,在第五十四回以前,描写得鸟语花香的,贾家人生活的象仙境一下,宝玉和姐妹们不们生活在童话世界一样的大观园里,非常快乐,大家一见到大鱼大肉就嫌油大,天天吃的是山珍海味。

然而最后贾家居然家亡人散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宝玉更是沦落为乞丐,怎么会差距这么大呢?

实际上《红楼梦》隐写的是明亡的历史,成书于清初,那个时候的人们对大明的好日子充满了各种回忆,因为那时的生活真是幸福。满清采用了高压统治,人们的生活水准一落千丈,钱谦益有这样一首诗:

宝玦相逢沟水头,长衢交语路悠悠。

西京甲观论新乐,南国丁年说故侯。

春燕归来非大厦,夜乌啼处似延秋。

曾闻天乐梨园里,忍听吴歈不泪流!

这是说国破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过去风流快活的好日子再也没有了,然而一听到旧时吴地的歌曲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另外他还在一首诗中写道:

顿老琵琶旧典刑,檀槽生涩响丁零。

南巡法曲谁人问?头白周郎掩泪听。

这是指几个明朝遗老们听到当年曲调以后不由得眼泪汪汪,充分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夏完淳的《大哀赋》中有:

嗟乎!扬州歌舞之场,雷塘罗衣之地,一旦烟空,千秋景异。……玄武池边,景阳宫里,莫愁之歌舞何如?长乐之钟声已矣!斜阳归而燕子秋飞,蔓草平而后湖月起;秦淮一点青烟,桃叶三声渔市,蘼芜遍于故宫,莓苔碧于旧内,平康之巷绝鸡鸣,锺岭之山空鹤唳;

风尘萧索兮十二楼,烟雨凄迷兮四百寺。乌啼上苑之花,鹊噪孝园之树。故老吞声,行人陨涕;殷王子麦秀之歌,周大夫黍离之泪,天地何心,山河何罪?

兴衰巨变,往日歌舞升平的日子一去不复近了,留下了一幅幅破败、凄惨的景象,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心境,在清初的时候才出现了不少“才子佳人”的小说,看似有些脱离实现的乌托邦的味道,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象”,暗示对故国美好生活的思念。

《红楼梦》的作者努力在书中渲染贾家的富贵奢华,各种大吃大喝,高调过各种节日,看各种戏,听各种曲子,而且男女关系有各种混乱,一个个快乐似神仙,这实际上是在影射大明美好的时光,所谓的“昌明太平朝世”,让经历过明亡之人很容易产生强调的共鸣,也与后回贾家家亡人散的悲惨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

经历了亡国以后,人们怀念明朝的一个特点就是写一些描写快乐生活的书,表面上看又看不出什么政治倾向,这样可以避免满清的“文字狱”,也算是一种无奈。

实际上想想也挺憋气,大明当时有一亿多人,而满清入关的时候才有几十万人,可谓势单力薄,然而居然轻易夺取了大明的江山,这样的打击让汉人们实在是无法接受。而满清异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采用了各种残忍的手段,民族矛盾空前高涨。

《红楼梦》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下产生的,也算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之所以《红楼梦》的结局没有流传下来,关键就是政治问题。作者更多的是对明亡的反思,是对后人的警示。

如果把《红楼梦》中描写的故事当成了所谓的江宁织造曹家之事,实在是让人无奈,甚至还有人把书中的故事当成满族文化的一部分,简直是让人震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