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从瘦弱林黛玉到商海女强人,她的一生充满传奇

晓旭的童年

我收藏了一本晓旭的人生画册《释香魂》,里面是晓旭各个时期的照片,第一篇就是童年时期的晓旭。那时候的照片都还是黑白照,记录的是晓旭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晓旭出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导演,母亲是舞蹈老师,这使得她从小骨子里就具备了很高的艺术天分,热爱表演,喜欢读书。

小时候的晓旭,身材就瘦弱,又不爱说话,是个胆怯但又固执的姑娘,曾经因为不敢大声讲话,而被父亲带到众人面前高声朗诵,最后被逼得大哭。

她15岁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鞍山市话剧团,在各种剧目里扮演角色,她演过《聊斋志异》里的聂小倩,演过儿童剧,在剧团的几年,她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为她后来的演艺事业打下基础。

晓旭童少年时期的孤独内向的性格,让她没有多少朋友,甚至被同班男同学丢石子欺负,但她却获得了另一种宁静,可以在书海畅游。这时候的她,接触了红楼梦,并且爱上了林黛玉,前前后后读了多遍。

晓旭的童年,是平静而充实的。每天读书,写诗,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晓旭的青春

晓旭能进入红楼剧组,完全是被男友鼓动的,挚爱红楼的她,虽然喜欢林黛玉,但同时她的胆怯,让她不敢毛遂自荐。

我们不敢假设,如果当初晓旭没有自荐,没有随着自荐信附上自己刚刚发表的两手小诗和几张照片,87版红楼梦的林黛玉会被谁演绎。

十七八岁,是所有少女进入青春的年纪,情窦初开,少女初长成,对一切都抱有美好的幻想,用最单纯的心灵和眼睛,羞涩地窥探着这个多彩的世界,仿佛正在想她张开怀抱。

最先到来的自然是令人紧张而又心动的爱情。晓旭会写诗,又长的娇弱,自然会引起有心男生的保护欲,而她也在阅读中外关于爱情的诗篇中,勾勒着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形象。

她想的那个人应该是:高高的个头儿,穿着一身黑衣服,头前的刘海儿轻遮住智慧的额头,手持一把小提琴,旁若无人地演奏着,头后的长发随风摆动,忧郁的眼神昭示着内心平实的世界,流畅的琴声诉说着他那过人的才华……

二八年华,青春逼人,气质出众的晓旭,不时收到情书,终于剧团一个大她几岁的小哥哥,向她射出了丘比特之箭。

遗憾的是,两个人还没有开始,就被晓旭的固执和傲娇切断了。那个男生要她第二天早点早剧团,有话要跟她说,但固执的晓旭没有理会。

也许是她太懵懂,也许是她有些惧怕,对男生投来的爱意,显得慌乱和不知所措,以要向剧团领导反映为由,拒绝了男生投来的爱的目光。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这样一段青涩而不成熟的恋情。

后来又一个人走进了晓旭的视线,常常书信往来的两个人,越走越近,晓旭孤独而敏感的心,慢慢找到了归宿,这段恋情满足了晓旭对爱情所有罗曼蒂克的幻想。

他在晓旭的眼中,高大帅气,成熟稳重,才华横溢,这大概就是他曾幻想的白马王子,也是所有青春期女生对初恋的美好幻想吧?也是因为他的劝说和激励,晓旭才写了自荐信,投到红楼剧组。

晓旭的红楼梦

小时候的晓旭,瘦弱,内向,固执,不爱言语,这些特质在别人眼中,像极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而她母亲曾经的一个梦,也被人说她是林黛玉的命。

很多人说她像林黛玉,于是晓旭就找了《红楼梦》去读,她想从林黛玉身上找出自己的影子,却没想到,后来自己真的演了林黛玉。

黛玉在男友的鼓励下,写了自荐信,一周后就收到了导演王扶林的回信,让她去北京面试,而且食宿自理,如果没有入选,不报销路费。即便如此,挚爱林黛玉的晓旭,怎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

两天后,晓旭到了北京。她想见到导演,还要经过一轮初选。初选时,晓旭被问了上百个关于《红楼梦》的问题,这对熟读红楼的她,自然不是难事,很顺利地就通过了。

约了第二天上午十点见导演,不巧的是,那天天下大雨,晓旭虽然带了一把绿色的小伞,最终还是淋成了落汤鸡,一根长长的麻花辫淋湿了,挽起的裤管也湿了,雨伞不断地滴着水……晓旭就是以这样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王扶林导演的面前。

面试之后,导演让晓旭回去等通知,并交代要把火车票保管好,下次来的时候可以报销,就这样晓旭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中,男友考取了戏剧学院,两人相约北京相见;在等待中,晓旭又把红楼梦读了两遍,记了一大本笔记……

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到了来年春天的时候,晓旭终于等来了入选的好消息,心系林黛玉的她,迫不及待地问来接她的工作人员,谁演林黛玉,工作人员笑说要在培训三个月之后才知道呢。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晓旭经过几轮筛选,最终成为林黛玉一角的不二人选。

王扶林导演对晓旭的评价是,她身材瘦弱,当时还不到八十斤,她有诗人气质,且说话尖刻,这一切特质都与林黛玉高度吻合。至少在当时,无论是品格、风度、趣味、性格各方面,能演林黛玉的,除了陈晓旭,没有第二个。

后来晓旭写了《梦里三年》,详细记录了自己从写信到红楼梦剧组一直到红楼梦拍摄完成的全过程,读起来令人怀念不已。

商海中的晓旭

如果说1990年之前的晓旭,还是个充满幻想,热爱表演,心思单纯的女孩,那么这之后,她毅然选择弃演从商,且经过多年打拼,成为商海中的女强人。

晓旭演了《红楼梦》之后,因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一角,一夜之间她红遍大江南北,此时的她刚二十出头,在许多人眼中,就已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未来似乎会是一路坦途,但她没想到,红楼梦为她打开了一扇窗,但之后又关上了这扇窗。

《红楼梦》之后,晓旭又演了《家春秋》,但因林黛玉一角太深入人心,无论她如何演绎梅表姐,观众依然觉得这是林黛玉在演别的角色。她因红楼成名,却又因红楼太过成功,而阻碍了演绎之路,她无法再尝试别的角色,于是下海经商。

这时候的晓旭,还只是个25岁的大姑娘,对外面的世界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演艺之路不顺,不知道能干什么的晓旭,曾穷的要靠父亲的接济才能度日,跟男友只买半个猪蹄,但她骨子里的固执和韧性,让她在最艰难的时候没有被生活打败。

一个机缘巧合,她成立了广告公司,从最初的制作部门慢慢做起,短短几年时间,就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直到她创立的公司做成了这一领域的翘楚,年营业过亿。她用瘦弱的肩膀向我们证明了:生活在向你关门一扇窗的同时,一定还会在某些地方为你打开一扇门。

这一时期的晓旭,虽然奔波商海,但并没有沾染多数商人唯利是图的劣性,而是仍保持内心的一份纯美,从不轻易接受采访,哪怕是父亲的记者朋友,她也能让人吃三次闭门羹,甚至还用一桌素宴招待生意上的伙伴。

这就是陈晓旭,永远固执地坚持自我,永远像个孩子一样。

从演员到商人,晓旭虽然完成了角色和社会身份的替换,但她依然是她,融进骨子的气质,写在脸上的善良,藏在眉眼之间的坚毅,不会因为社会角色的改变而销蚀。

她热心社会公益,前后捐助了数千万;她对同事朋友不改往常,可以跟宝哥哥欧阳奋强在成都街头吃串串,而不是出入五星饭店;她依然才气惊人,那句“名门之秀,五粮春”就出自她手……

商海打拼十多年的她,身上有了很多标签,女强人,女老板,身家过亿……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别人喊她“林黛玉”。

出家时的晓旭

晓旭出家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时,都会与她生病联系起来,好像晓旭的出家,完全是因生病而起,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

其实晓旭早在1999年就已经潜心向佛,只是红尘中还有许多事需要她去完成,她只能在公司在家里,专门辟出一块空间,做成佛堂,这是她心灵的一块净土,没必要处处示人。

如果不是因为得了乳腺癌,且已经到了晚期,人生时日不多,也许晓旭不会那么突然宣布要出家。皈依佛门是晓旭人生要做的最后一件事,但上天没有留给她更多时间,她只能仓促做出这样的决定, 与丈夫一起,在大年初六出家。

从满头秀发的陈晓旭,到落发为尼的妙真师父,晓旭再一次变换了她的身份。从演员到商人,晓旭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从商人到出家人,晓旭用了十年。这样,晓旭短暂的一生有了三重身份,这三重身份将她的一生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真实而又不一样的晓旭。

爱美的晓旭,在看到秀发落尽的那一刻,内心会是怎样的情绪?是参破世情的平静坦然,还是与红尘告别时仍残存的一丝遗憾与不舍?

脱下红妆的晓旭,穿上法衣的妙真,依然要忍受病痛的折磨,那个曾经在舞台上惊鸿一瞥的聂小倩,那个曾经言语尖刻但又幽默可人的林黛玉,那个多情悲愁婚姻不幸的梅表姐……一幕幕闪现我们眼前,与坐在轮椅上的妙真重合。

出家后的晓旭,显得平静了许多,即便知道来日无多,她也要利用这难得的最后时光,一心向佛,完成自己在这一世最后的心愿。

2007年2月23日(大年初六)出家,5月13日去世,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晓旭以佛门弟子的身份,过完了她的今世,平静地往生极乐。

逝后的晓旭

87版红楼剧组二十周年再聚首时,晓旭参加了,笑了哭了;二十五周年再聚首时,三十周年再聚首,我们笑了哭了,却再也看不到晓旭的身影。

晓旭去世后,香魂安葬于北京的天寿陵园,红楼剧组为晓旭开过一次隆重的追悼会,在他去世的一周年,晓旭生前许多好友,同事、粉丝都到达现场,送晓旭最后一程。

每一年的清明,晓旭的诞辰和祭日,来自五湖四海的许多旭粉和红迷,都会自发组织去晓旭的魂归之处祭拜缅怀,表达哀思。想她的风华绝代,想她的世间无双……

晓旭去后,我们依然会看到红楼梦在不断地被翻拍成影视剧,被改编成戏曲,但我们总会习惯地将这些角色与晓旭塑造的黛玉做比较,甚至我们不用去比较,高下立现。

导演王扶林说,就表演来看,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并不是最完美的,也没有说做到了最好,但就当时的条件和环境来看,她是独一无二的,没人可以替代。这样的评价,放在什么时候说,都不为过。

晓旭不在了,但我们在看红楼,在看家春秋,看到林黛玉,看到梅表姐,仿佛晓旭从未离开,她一直都在,只不过进入了另一个时空,用剧中的角色,与我们进行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

今年是晓旭离开的第十一年,今天是晓旭的53周岁冥诞,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默默地怀念着晓旭,铭记着关于她的一切……

前次去北京,原本要去天寿园看一看晓旭,但因时间紧迫,且交通不便,最终没有成行,这也成了我要再次去京的由头,下一次再去,不为别的,只为晓旭。

(出自:少读红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