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下令向日本开炮!被清朝官员制止,致使清朝丧失良好战机

清朝末期的衰弱,与清朝固步自封有关,也与清朝几个关键步骤,但并不是说清朝衰弱了,就没有了能臣良将,清朝末期也不缺左宗棠这样敢于出手的将领,也不缺像李鸿章这样的有识之士。后人对李鸿章的评褒贬不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李鸿章在皇权之下考虑太多因素,不过李鸿章远见也值得佩服。

1.清末买来先进战舰却缺不训练人才

1873年,日本侵略台湾时,清朝就召集将臣商议海防大事,此时李鸿章就建议创建海军,并购买欧洲国家的铁甲战舰。李鸿章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后,李鸿章就着手购买,他选定了英国战舰,1877年,清政府去英国购舰,当时清朝海关驻伦敦的官员金登干,就恳请琅威理和劳伦斯担任舰队管带,把这批战舰开往中国。琅威理到中国后,并未立即返回,英国方面让他继续在香港帮清朝管理战舰。

讲到这里,先介绍英国人琅威理。他于1843年出生,他14岁就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习,16岁加入英国海军,20岁就成为中英联合舰队阿斯本舰队的一员。对战舰的战法、训练很精通。

1878年,清政府再次向英国购买4艘战舰,金登干继续让琅威理当管带,把艘带到中国。但这次琅威理到中国后,引起了李鸿章注意。虽然此时清朝北洋海军建起来了,先进战舰也买了回来,但缺少懂海军训练的将领。于是李鸿章就让曾纪泽在英国务色人员。在金登干、英国海军上将古德等人强烈推荐下,琅威理再次来中国帮助清朝海军训练。李鸿章通过几次操演和训练,认为琅威理是一个精明强干而且训练娴熟的人才,于是就让他回英国请假。

2.清朝的洋教官差点向日本开火。

后来英国同意了,清政府以每月600两黄金聘用的方式,请琅威理来训练北洋海军。但琅威理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有调派将士的权利,二是要向英国海军部请假才行;三是他在中国期间的时间要算兵龄,并且不能影响他的升迁。这三点要求经过3年协调都解决了,也使清朝浪费了三年宝贵的训练时间。

1882年,琅威理正式来到北洋海军任职后,他严格按照英国皇家海军来,治军严格,作风严谨,不得不说,通过琅威理的训练,北洋海军已经初步具备了作战能力。丁汝昌不懂海军,他也佩服琅威理。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英国为了避嫌,让琅威理暂时回英国。从此北洋海军又进入非正常训练的时期。1886年琅威理又重返中国,此时他已升任英国海军上校,清政府又给月薪涨了100两。

海军训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并不是一时就能训练成军。1886年6月,琅威理率领北洋海军出国访,7月,停靠在日本长崎港,日本人一看清朝鸟枪换炮,买了这么多先进战舰,就有羡慕嫉妒恨的感觉,而此时北洋海军与日本民众及警察爆发了冲突,5名北洋水兵死死亡,44人爱伤,5人失踪。这就是历史上“长崎事件”。

事件爆发后,琅威理对日本做法很生气,当时就下令各个战舰做好战斗准备,琅威理决定要对日本开火。因为琅威理认为,此时北洋海军完全能战胜日本。一看马上就要开战了,丁汝昌连忙制止了,他抓紧向李鸿章报告,后来这起事件通过外交途径得以解决。

3.如果琅威理下令开战,结局会什么样呢?

从当时长崎事件看,那时日本海军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以琅威理作战经验,此战清朝胜算很大。但清朝错过这次与日本打仗的机会。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没有了琅威理指挥,败得一塌糊涂。

李鸿章完全可以不用管,即使这一仗打了,清政府可以推到英国人身上。但错失了良机,致失清朝后来在甲午战争失败。

1890年,因为北洋海军发生了“插旗事件”,琅威理一气之下辞职,清朝也没有挽留。“插旗事件”完全怪李鸿章等人不懂现代制军队管理。当时琅威理任副提督,而去英国和德国接收军舰回后,提督丁汝昌不在位,琅威理升了提督旗,而刘步蟾升了总兵旗。李鸿章支持刘步蟾,认为舰队没有副提督一说,这能不让人生气?正职不在,副职就代理正职,这是军队惯例。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曾让人再次招琅威理回来,但种种原因没有成行。即使琅威理再次回来,也不可能挽回大清朝的败局,清朝体制在那摆着,琅威理根本无法施展本领。

参考资料:《清史》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文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