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下辖16个都指挥使司,一个都指挥使司拥有多少兵力?

对于刚坐稳江山的朱元璋而言,如何管理军队,统治天下,成了一个要紧的问题。明朝以武力奠定基业,军队出力极大。可是,打天下跟治天下不同。军队在大多数时候,必须退居二线。

当时明朝数量极多,除了一路招募的军队,还收纳了很多投降的明朝军队。这些军队需要经过重新改编,安排到可以合适的地方,为治理天下出力。更重要的是,不能亏待。否则,很可能埋下祸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初年的时候,军队被频繁地整顿。整个编制也进行了大幅度调动。整个过程耗费十几年时间,才有一套较为完整可行的军事编制,被推广到全国。

这套编制只有一个目的,方便管理。从朝廷中枢到地方郡县,明朝设立了不同级别的管辖结构。在朝廷中枢,设立了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专门负责调度。这可以让皇帝更好地掌握军权。地方上,省一级的,设立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地方最高级别的机构,全国只设立16个。

这层机构位于中间,起到一个中间调度的作用。跟军区很相似。它可以协调一大片地区的军务,统一管理。同时,它必须听朝廷命令办事。

对于地方军务,都指挥使司有很高的处置权。其中包括练兵、漕运、屯田,巡抚、以及军队内的刑狱等。这些事务都很重要。

练兵可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屯田则是为军队提供粮食。朱元璋设立军队编制时,对于军队所需的军粮,一直十分担忧。明朝初年的时候,军队数量一度达到140万。

朱棣时期,甚至达到200万。这样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如果都要靠国库供给。别说粮食,仅是每年的运输,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所以,朱元璋借鉴前人的做法,让驻扎在各地的军队在军营内种地开荒。战士除了打仗、训练外,其余时间,可以用来务农。

这样,军粮问题就可以在当地解决,为国库减轻负担。地方军队的纠纷,也可以交由都指挥使司处理。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于解决军队内部矛盾,稳定军心,起到很大作用。

如果士兵之间的矛盾,都需要由朝廷中枢,或地方判决。长期来看,会比较麻烦。在一些边境地区,如果地方官员难以管辖的话,都指挥使司会在军务之外,兼职处理民政。

所以,可见明朝授予都指挥使司极大的职权。当然,朝廷也会派遣巡抚监察。防止都指挥使司趁机作乱。

都指挥使司以下的州府一级,则设立“卫”,每个卫五千六百人。州府以下的郡县,设立“所”,每个所一千一百人。而都指挥使司能够管辖的兵员数量,跟辖区内“卫所”数量,有直接关系。

虽然每个都指挥使司下管辖的兵员数量都有数万人,但并不是完全相同,没有一个标准数字。纵观整个明朝历史,不同时期的兵员数量是不同的。明朝初年的时候,兵员数量可以位置在一两百万人之间。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嘉靖年间,时任吏部尚书桂萼公布了兵籍数量,仅为97万。因为到明朝中期的时候,出现很多士兵逃亡的现象,直接导致兵员数量下降。

这两个不同时期兵员数量的不同,自然会导致都指挥使司数量的不同。即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都指挥使司的兵源数量,也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边地兵员数量会多于内地。因为边疆地区更容易爆发战争。把时间放在明朝初期,当时的陕西都指挥使司管辖着33个卫所,而浙江都指挥使司只管辖20个卫所。

每个卫所人数是固定的。可以看出,陕西都指挥使司统辖的兵源数量,要远远超过浙江都指挥使司。因为陕西都指挥使司要负责西北边地安危。所以,驻扎更多兵员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明朝虽然给予都指挥使司极大的地方权力。但是,也给了他们很多限制。除了固定时间的巡抚监察,遇到一些重大事务,都指挥使司也不能自行决定。

他们需要跟同级别的地方衙门进行商议,才能做出决定。如果遇到战争爆发,都指挥使司是没有权力指挥作战,需要让位给朝廷临时指派的官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