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前传了解一下!粤东人文初地,丰顺汤坑

前段时间,潮汕朋友圈里疯传一张地图,曰:“这就是大潮汕,我的家乡!5000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文伯君作为超级地图控,看了图不免要苦笑一声,作为家乡之一的司马浦被标错,标在潮阳县城了,另外海拔三四百米高的小北山桑浦山也被淹在海里。于是,作为地图控,不免要重新来做一张,5000年前潮汕地区的汪洋大海大致是这样的。

可以看出,5000年前,炎帝黄帝蚩尤在中原逐鹿之时,潮汕平原有一半还淹在海里。可怜汕头、澄海这两个现在繁华热闹的都市,当时真都是一片茫茫大海,而潮州、揭阳,则是海风吹拂的“海滨城市”。桑浦山成为南澳一样的海中大岛,小北山成为伸入海湾的半岛,达濠河浦广澳海门一带,是一系列群岛。

到了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征战不休。在遥远的东南海边,经过两千多年的冲积,潮州韩江平原基本形成,下图也取之该文,基本没毛病。

另外声明一下,本文所说的中原,不是指河南郑州开封一带的狭义概念中原,在我们广东人眼里,秦齐楚燕韩赵魏,通通都是中原。

“潮越人”

潮汕人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原河洛,那么在远古时代,潮汕地区有人类居住吗?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有的,还不少,最早从8000年前就开始有,到了商周时期,已经形成比较成型的浮滨文化。

“浮滨文化历经20余年的调查、发掘、研究,它不但在广东的潮阳、潮安、普宁、揭阳、大埔、丰顺、南澳等地发现,另在福建的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等地也有颇多遗址的存在。它分布的范围在榕江、韩江、九龙江、晋江四个流域。”这是一个很普通平常的原始社会,他们的聚落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中原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潮汕地区的古人,自然也被当作百越的一支。

春秋时期,中原人对遥远的南方的认识严重不足,从浙江起到福建到广东到广西到越南北部这一沿海大弧的所有民族部落,通通称为越人。殊不知,各种越人差异可是特别巨大,越南的越人可以那样的蛮勇接地气,而浙江西湖边的越人,却可以天仙般美丽,比如西施。

百越,粗粗分为吴越、瓯越、闽越、扬越、骆越、南越等等,但在潮汕地区,没有被归类,我们就自己来吧,先秦时期生活在潮汕地区的古代越人部落,我们不妨称之为“潮越”。

“潮越人”哪里去了呢?没去哪里,他们和后来不断大量南迁的汉人混居而完全同化了,他们也是现代潮汕人的祖先,在我们血液基因里,大概占有5%的比例吧。不要小看这5%,这也许正是潮汕人区别于其他中国人的不同之处,可以推断得出,“潮越”这个古民族,女孩一定很漂亮,男同胞则一定很“活头”。

秦军“看不上”的“潮汕”

2200多年前,公元前221年,中原大一统,两年后,大秦帝国50万大军南下进攻百越,苦战五年,公元前214年,总算平定两广珠江流域以至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并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这么说,潮汕地区在秦朝时期,就属于南海郡咯?好像也不能这么说,秦军当时,对隔着宽大高峻莲花山脉的“潮越”,并没有太多兴趣。其时潮汕平原虽已成型,但都是江河四处漫流的沼泽森林(景象可参考缅甸河泽村庄),人口稀少,开发难度很大,翻山越岭过去又那么难走,有这等人力物力,还不如先好好开发珠江流域。

也就是说,对于刚刚征服的南越地区,秦帝国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对南越之外,秦帝国将采用战略守势。怎么算南越之内呢,很简单,珠江水系运送粮秣军备比较容易达到的地区(水流湍急不能过的还不能算),就可算南越之内。

从地形图可以看出,从珠江口溯东江可抵龙川,而从龙川到梅江流域的兴宁五华地区,也没什么高山阻隔。然后,很遗憾,兴宁五华与潮汕平原揭阳地区间,被一条莲花山脉无情地横亘在中间,然后,很遗憾,“潮越”地区在秦军眼里,只能算是南越之外了。

如果说当时北方是文明之地,湘楚湖南是已教化之地,那么南越在秦始皇眼中,则是正在教化的地方,而“潮越”,只能是化外之地了,懒得理。

有人说,其实在兴宁五华,可以顺梅江北上,到大埔三河坝再顺韩江而下,可顺利抵达潮州。这话是没错,可惜太绕了,相信秦军有权衡过,结论仍是不经济,暂时还是算了吧。

揭阳戌

莲花山虽然高大宽险,总有通行的地方,最近最主要的道路,是从现今五华县城东南进入莲花山脉,之后在山里七弯八绕,绕上上百公里后可走出莲花大山抵达丰顺县城汤坑,这里已是榕江北河河谷,可直接通联比较广阔的潮汕平原。

这条五华到丰顺的跨越莲花山脉的山路,古称“石硿飞泉径”,又称“蓝田隘路”,现在呢,叫做228省道。这段山路所通过的莲花山脉中段,高山连绵,秦军感叹其高峻,将其命名为“揭岭”(揭,高举也)。

秦军虽然不想开发潮汕地区,但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多少总得设防一下吧,以免那些化外的“潮越”人翻山过来袭扰南越地区的经济建设,还需要防着福建那个比较强大的闽越国借道潮汕攻打过来。秦军崇山积极防御,于是,他们在“石硿飞泉径”潮汕端出口,即现丰顺县汤西镇西城村,设置一军事城塞,因其地处揭岭阳面(南面),故命名为“揭阳戌”。

揭阳戌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它是军事单位不是行政单位,不算县城,但级别很高,修通灵渠的秦军名将史禄,过来这边当“揭岭长”。用现代的理解,类似于背靠广东面向茫茫南海的湛江南海舰队军港,揭阳戌则是背靠莲花山,面对着的则是茫茫潮汕平原大森林。

从揭阳戌到揭阳县

秦军戌守揭阳戌之后,完全没发生什么战事,秦军高层看不上潮汕地区,守着戌城就好,不用去攻打“潮越人”的村寨。而且,都说“潮越人”很“活头”嘛,为何要跟瓯越他们一样跟强大的秦军拼个你死我活呢?大家相安无事甚至相互交流岂不更好?

接着,原始落后,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的“潮越人”,更惊奇的发现,戌守营城里里外外的中原人,不但能打仗,还会到城外开荒种田种菜,种植很多新奇而高产的中原农作物!不但会种田种菜,而且会挖渠筑堤修建水利!不但男人会耕种,而且家属里女人还会织布刺绣,让人们穿上漂亮的衣裳!更厉害的,他们有文字!文字!文字!以及写字用的笔墨竹砚。

这一切,在原始“潮越人”看来,基本就是天顶型科技,“活头”的“潮越人”,很快就向这些新来的并无敌意的中原高科技人类靠拢、学习耕织学习水利学习文字……

华夏民族向来是个包容并蓄的民族,揭阳戌的秦军及家属,虽然没有教化的任务,既然当地人这么友好地上来接受教化,那当然就是友爱互助,倾心相交啦。就这样,我们的土著祖先,和我们的中原祖先,没多久就幸福快乐地合体一起啦。

几代人后,揭阳戌的中原人和附近“潮越人”的后代们,在中原农业技术的加持下,大胆的踏下满是河沼雨林的潮汕平原,披荆斩棘刀耕火种,规整河道修堤挖渠,一两百年间,他们的足迹已遍及整个潮汕地区。这期间,山里的其他“潮越人”也基本都跑下来,加入到这一波潮汕最早期开发,从此定居在更为肥沃富饶的潮汕平原上。

而我们最初的揭阳戌,它附近揭岭山下的这个方圆不到20平方公里的榕江北河河谷小盆地,自然是最初开发因而农田最多人口最密集的,这块小盆地,今天叫做汤坑,是丰顺县县城,现在的梅州七县之一,也是曾经的潮汕九县之一。“汤坑汤坑”,顾名思义,这里到处都是热腾腾的温泉坑,初冬天气乍寒,记得常来泡泡哦。

2000年前,汤坑可显赫多了,除了秦时戌守粤东的揭阳戌,西汉王朝更在此设立南海郡揭阳县,虽然也是区区一县,但是,整个粤东包括潮汕和梅州地区,以至部分闽南地区,全都归它管辖。

什么话?

有个小小问题,在潮汕人文的初始时期,即秦汉初期,我们在潮汕地区的先人们,用的是什么语言呢?融合之前,“潮越人”讲他们的“潮越语”,中原人讲中原话,融合之后,他们讲的必然是更为先进的中原话。

来到南越的秦军,大部分并不是统一前的秦国人,当时中原七国间口音上会有些差异,但大家语言交流应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统称为中原话。那么,这个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原话到了潮汕之后,是不是演变成现在的潮汕话呢?非也非也,征战南越的秦军所讲的话,其实跟现代的粤语更接近。也就是说,我们在秦汉时期的潮汕先人们,讲的居然是,粤语!

那么,生活在潮汕的人们,什么时候才开始讲现在的潮汕话呢?下回,我们再来说道另一个重要的潮汕故地,大埔,三河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