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坛“神韵说”提出者的一首秋景诗,其中神韵有多少?

从孔子“思无邪”开始,曹丕《文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奠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发展到清代,关于诗词文学批评又提出了很多新论点,而其中一个批评大家,则提出了诗词评论的“神韵说”。

这个诗人、评论家就是王士祯,清代前期诗坛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神韵说”力争寻求诗歌当中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这种境界强调诗歌当中具有冲淡、超逸和含蓄、蕴藉的风格。虽然这一文论有许多争议,但是其中还是颇为讲究其中味道的。

我们今天赏析的是王士祯一首诗歌,是他较为知名的一首秋景思乡诗,从中我们也可以赏析一些其中的神韵有多少。

且看: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江上》,显然写的是秋日之下江上的景物。开篇是一个问句,诗人写“吴头楚尾路如何?”当时的诗人行走在路上,充分感受到羁旅奔波之苦,走到“吴头楚尾”(在今日江西北部,是古代吴楚两国交界地)之时,对于前方道路不敢大意,随即开始发问。

毕竟在江面上随风漂泊,诗人写下了“烟雨秋深暗自波”,就在这秋雨连绵的季节之中,一下子进入了深秋,而江水就在这秋风秋雨之中波涛起伏,秋意盎然。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诗人运用敏锐的观察力,从各方位描绘所看到的景物,上有“雁声”,平视则有“暗自波”,环顾四周,到处是“烟雨”,而在岸边地上,到处可见“满林黄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和景色之中,王士祯描绘出了一幅烟雨迷茫,江涛奔涌的深秋秋景图。

而且诗人描绘是全方位的,无论天地、大雁还是江水、黄叶都在诗人眼中化为秋之韵味,从中可见诗人心胸之开阔,意境之开朗。同时“黄叶”、“雁声”再加上诗人本身的羁旅旅途,都有特定的意象指向,颇有蕴藉含蓄的意味。

而这种蕴藉含蓄的意味,基本上就是王士祯所追求的“神韵”。王士祯也讲究意境之美,只不过更注重不着形迹的境界塑造。虽然这种理论并非其独创,但是在清初诗坛上,王士祯可谓诗坛大家了。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