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前把军权交给他:别再来了,不料他转身就被自己人杀掉

诸葛亮是军事奇才,辅佐弱小的蜀汉,却屡屡进攻强大的曹魏,而且每次都有一些战果。在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不敢出来野战,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分出一部分人在司马懿眼皮底下种田,打算打一个持久战。但是诸葛亮实在是劳神劳力,胃口也不好,身体终于坚持不下去,病逝在五丈原。

主将身死,这场仗也没有办法再进行下去了。《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临死前安排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带领军队平稳地撤回去,由先锋魏延作为后军。魏延觉得还能继续再打,不想回国,而且他和杨仪有切齿之恨,不甘心为其殿后。于是他先一步回去把阁道烧坏。杨仪等人打败魏延。魏延想逃回汉中,路上却被马岱杀掉。不得不说是蜀汉的巨大损失。

主流观点以《三国志》为主。而在《魏略》当中却有截然不同的记载。诸葛亮病重的时候,魏延也在场(在《三国志》中只有杨仪、费祎、姜维听命)。诸葛亮对魏延等人说:“我死以后,你们只小心谨慎地据守关口,防备曹魏的进攻就行。至于北伐这种事,就不要再做了。”说完诸葛亮把军权交给魏延,让他负责撤军的事宜。

杨仪和魏延关系不和,简直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杨仪看魏延得到军权,害怕他转过头对付自己,索性先下手为强。他在军中到处宣扬魏延造反,要带着部队投靠曹魏。等舆论工作到位以后,杨仪就带人攻打魏延,为蜀汉“除害”。

魏延本来就不想造反,此时一旦反抗更加说不清楚,于是不战而逃。双方一个一心置对方于死地;一个为了保护名节消极避战。结果可想而知。杨仪等人追上去把魏延杀害。

《三国志》与《魏略》中记载的内容有巨大的矛盾,所以肯定有一个是佞史。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魏略》这段史料,但是对它的真实度表示怀疑,认为这段记载应该是曹魏单方面的流言和传闻,不能和《三国志》相提并论。《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私自编纂的,而且成书时间也在三国时期,可能会有一些局限性和倾向性;《三国志》被纳入正史,陈寿又曾经在蜀汉为官,所以可信度应该要高于《魏略》。

参考文献:《三国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