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与邓艾的能力孰高孰低,武城山下曾有一番较量,令人一目了然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一回,发生在姜维北伐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姜维、邓艾、陈泰。原文如下:

却说邓艾知蜀兵出祁山,早与陈泰下寨准备;见蜀兵连日不来搦战,一日五番哨马出寨,或十里或十五里而回。艾凭高望毕。慌入帐与陈泰曰:“姜维不在此间,必取董亭袭南安去了。出寨哨马只是这几匹。更换衣甲,往来哨探,其马皆困乏,主将必无能者。陈将军可引一军攻之,其寨可破也。破了寨栅,便引兵袭董亭之路,先断姜维之后。吾当先引一军救南安,径取武城山。若先占此山头,姜维必取上邽。上邽有一谷,名曰段谷,地狭山险,正好埋伏。彼来争武城山时,吾先伏两军于段谷,破维必矣。”

泰曰:“吾守陇西二三十年,未尝如此明察地理。公之所言,真神算也!公可速去,吾自攻此处寨栅。”于是邓艾引军星夜倍道而行,径到武城山;下寨已毕,蜀兵未到。即令子邓忠,与帐前校尉师篡,各引五千兵,先去段谷埋伏,如此如此而行。二人受计而去。艾令偃旗息鼓,以待蜀兵。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姜维再度兵出祁山,与邓艾展开对峙。姜维心生一计,在祁山下故步疑阵,大军主力秘密向董亭急进,企图偷袭南安。不过,姜维的这一计策却被邓艾识破。邓艾与曹魏征西将军陈泰商议后,决定在武城山一带设伏,等姜维经过时打个措手不及。事情的发展也与邓艾的预料一致,姜维大军果然被曹魏大军团团围困,损失惨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邓艾口中的“偃旗息鼓”, 意为放倒战旗,停止擂鼓,比喻军队隐藏行踪,不暴露目标。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的“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

小说中描述的这次姜维北伐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时间是在蜀后主延熙二十年(公元256年)七月。据《三国志•邓艾传》载:“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

战后,曹魏皇帝曹髦下诏对邓艾在此战中的突出表现进行嘉奖,其中还专门提到了姜维大军的损失:十九位将领被杀,数千士卒战死。另据《三国志•姜维传》载,此战失利后,姜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战争不但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对阵双方主帅能力的比拼。蜀汉国小力弱,其国力无法与曹魏相比,想要打赢北伐之战,唯有靠主帅的综合素质。只可惜蜀汉帝国命运不佳,之前诸葛亮遇上了司马懿,算是勉强打了个势均力敌,最终诸葛亮被活活累死。而姜维的情况更惨,遇上了综合能力远胜于自己的邓艾。几度北伐下来,不但寸功未立,损兵折将,还将蜀汉帝国拖垮。站在这个角度看,蜀汉帝国在诸葛亮死后采取的最佳策略应该是休养生息、搞好内政,而不是穷兵黩武,以卵击石。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