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的虎门海防,为何被英军瞬间攻破?

文|陈卿美

虎门,是一个让国人既振奋又羞辱的地方。说振奋,因为这里曾有过著名的虎门销烟,灭了英国人的威风,长了国人的志气。说羞辱,是因为这里曾拥有中国最强大的海防,却让英军轻而易举攻破。

1841年1月,英军军舰沿珠江而上,进逼广州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重兵在虎门阻击英军。在清廷看来,虎门的海防做得非常到位,堪称大清第一海防,一定能阻止英军北上。结果,看似牢不可破的虎门,在英军的炮舰下不堪一击,甚至连堂堂水师提督都搭上了性命。虎门之战,与晚清的各种大小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大只是自己认为的强大。

先看虎门是如何布防的。第一道防线是沙角、大角炮台,第二道防线是上横档岛、下横档岛的横档炮台、永安炮台。第二道防线的东侧即为珠江主航道,两侧都是山,山上炮台林立。东侧是威远、靖远、镇远炮台,西侧是巩固、蕉门炮台。第三道防线是大虎山炮台。

虎门炮台旧址

据《筹办夷务始末》记载,1841年1月,琦善曾到此视察。在这三道防线的炮台上,共有大炮二百多门。也有说法是四百多门,其中5000-8000斤的巨炮就有十几门。不仅有大炮,在江面还有排链、木桩、堆石。在第二道防线的江面最窄处,水流湍急,关天培想出一个好办法,拦上两条大铁链。一条长309丈,安装有36个木排。另一条372丈,安装44个木排。三道防线,虎门总共布防清军8000余人。

按关天培的设想是,第一道防线的沙角、大角炮台为信望炮台,为后方防御提供信号。防御主力在第二、第三道防线。也就是前面炮声一想,后面做好迎战准备。当英军驶入第二道防线时,关天培希望珠江两侧的密集炮火及江面上的各种路障,将英军彻底困在这里。对于这种布防力量,关天培还是不放心,上报琦善要求继续增兵,但琦善已经无兵可调。

事实上,无论从炮台的数量还是驻防士兵的数量,虎门一带的防御水平已经足够强大,如果说虎门是当时最强大的海防力量并不为过。但如此牛的虎门,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纸老虎”。当时的《澳门月报》甚至为虎门之战做了预测,说英军扫平虎门炮台,不过是一个小时的事情。

2月24日,英军海军总司令伯麦率领英军直逼虎门。伯麦致信关天培,要求交出上横档岛,弃守虎门,退出阵地。关天培没有搭理这茬,决定准备战斗。2月25日,英军发现下横档岛竟然没有清军驻守,轻松占领,并在岛上架设重炮。正是这一致命的疏忽,让清军吃了大亏。26日一大早,英军率先攻击清军主力防御力量上横岛。清军四散而逃,全部溃败。随后,英军的主力舰伯兰汉号攻击威远等三座最重要的炮台,其他军舰进行侧翼炮击。清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仅仅三个小时,三座炮台失守,关天培战死。夺取其他炮台的方式基本都差不多。短短一天,虎门全线被攻陷。清点战果,仅上横档岛一战中,清军就死亡250人,100余人受伤,1000余人被俘。而虎门全部战斗,英军仅有5人负伤。

虎门就是广州的虎口,是广州城的水上门户。虎门失守,清廷大震。谁该负主要责任,是琦善、是邓廷桢、还是关天培?当然都有责任。比如琦善,不仅轻视广东的清军,还将驻守虎门的清军撤掉了一批。但真正的责任者无疑是关天培,因为虎门的布防设计基本都来自于他。他的军事认知水平就决定了中国的海防水平。

关天培作为水师提督,是一名武将,本身文化素质就很低。他没有林则徐的视野,也没有邓廷桢的高度。对于英军,关天培根本没有清晰的认识。他同许多清廷官员一样,都认为英军不可能发动对华战争。对于英军的实力,关天培过于轻敌。轻敌的原因完全是自己没有见识,作为总领一省的水师提督,而且还是直接面对洋人的前沿地区,关天培竟然没见过几艘英军军舰。平时在珠江上来往的英军军舰无非三两艘而已。关天培以为这就是英军的真正实力,结果在虎门的布防上吃了轻敌的亏。当英军大规模舰队来临的时候,关天培才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英军。但为时已晚。

更要命的是,关天培同很多中国人一样,认为英军不会登陆作战,因为洋人的腿不能打弯,“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事实上,英国人非常擅长侧翼包抄的战术。一边是用军舰的大炮与清军大炮对轰,一边派登陆部队进行侧翼包抄,登陆后再直捣清军炮台,让守卫炮台的清军腹背受敌。英军的战术屡试不爽,就因为他们发现了清军大炮的致命弱点。清军炮台不仅从技术、工事上落后,最要命的是,无法左右移动,无法进行扇面攻击。一个大炮筒被死死固定在城垛上。不仅方向被锁死,甚至角度也被固定住了。当英军进行侧面登陆的时候,清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炮无法转动,根本没用。虽然关天培也吸取了其他战役的教训,对炮台侧面进行了布防,但仅仅是用沙袋筑起的工事,根本没有防御作用。

虎门各炮台大都建于1835年。据《鸦片战争资料选译》记载,当时竣工后,就有外国人指出致命的缺点,认为裸露式炮台无法抵挡大型炮舰的火力,登陆突击队常常会在炮火不能顾及的侧面、后面进攻。但这些都没有引起关天培的重视。关天培不知道,当时的欧洲已经开始流行掩蔽式的堡垒炮台,而中国还在使用裸露式的圆形炮台。

人不行,器也不如人。据《筹海初集》记载,中国的大炮在当时远不如英军。中国冶炼技术落后,铸造的大炮很低劣,炮膛不光洁,非常容易炸裂。很多清军还没有与洋人打仗就被自己的炮炸死了。怕炸裂,就增加炮管厚度,或是减少火药的装填量。但如此一来,副作用也非常明显,一来使炮更加笨重,二来又减小了攻击威力。在《林则徐书简》中,林则徐对敌我的大炮有过描述,“彼之火炮,远及十里内外……如内地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

大炮的威力小、射程短,炮弹也不行。中国当时都是实心弹,就相当于一个大铁球。而英军已经开始使用炸药炮弹,击中目标后就爆炸,威力极大。清军在很多战役中死伤惨重都缘于此。

人不行、技不行,器也不行。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开眼看世界”。整天沉浸在天朝上国虚幻的盛世中意淫,不挨揍才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