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历史:两汉时期辽宁农业的发展

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辽宁历史。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粮食价格昂贵,“凡米石五千”。“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这种破败的社会现实,统治者确立了以农为本的指导思想,首先着手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约法省禁,轻田赋,什五而税一”到汉文帝时,倡节俭,安百姓,皇帝躬耕以劝农桑,更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辽宁地区也不例外。从考古发现来看,汉代辽宁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之一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我们在辽西和辽东的秦汉长城沿线发现了许多铁制农具,包括铺、掐刀、镰刀、梯形锄、、六角方形锄、镐等,汉代沿长城驻有军队,他们既守边又屯种,这些农具很可能就是当时长城屯驻军使用的耕种工具。东汉时曾一度“罢缘边屯兵”。顺帝阳嘉元年“复置玄郡屯田六部”在边境屯种的还有从中原流放到东北的罪犯,如昭帝元凤五年,“发三辅及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辽东”,从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冶铁铸铁业完全由朝廷统一控制当时东北地区亦设有铁官,负责制造铁器。辽阳北郊的三道壕曾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村落遗址,出土铁器共275件,其中铁制农具148件,占全部出土铁器的60%左右。

铁制农具在汉墓当中也多有发现如辽阳三道壕汉墓当中就曾出土铁和铁锸。在辽阳亮甲山汉代城址中也曾发现过铁新中国建立前,就曾在辽东半岛南部的高丽寨、大岭屯、牧羊城、南山里、营城子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铁器,其中多数是铁农具。汉代辽宁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之二是牛耕的普遍推行。考古工作者曾在辽宁喀左的羊角沟发现了一件秦代的铁犁铧说明中原的牛耕技术在秦代时已经传到了辽宁地区。汉武帝确立了“农,天下之本也”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国策以后,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推行“代田法”,“用耦犁,二牛三,一岁之收常过田晦一斛以上”。牛耕在当时已得到普及。

从考古发人现来看,西汉辽宁地区已广泛使用牛马耕田,其主要依据是大型铁犁铧的出现。以前曾在辽宁东部丹东市的河尖汉代古城址发现了铁犁在辽宁北部的长城沿线曾发现过秦代的铁犁铧,但与汉代铁犁铧相比,显得小而轻薄。在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里出上长40.2厘米、宽40.6厘米、高13厘米、面厚1厘米的大型铁犁铧,最大的重9公斤。有关专家分析,这样大的铁犁铧是马拉不动的,甚至一头牛也拉不动,应该是两头牛拉一犁使用的铁。“耦耕二牛三人”的耕种方法,应是两牛拉抬杠,牵引一犁一人扶犁,一人捻种,一人掩垄。有学者指出,辽阳三道壕发现的铁犁经久耐用,被土较深,经实验,其入土深度可达15.5厘米,牛耕技术提高了单位粮食作物的产量。

我们从山西平陆县枣园村汉墓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一人扶犁,两牛拉犁的情景。三道壕遗址还出土小型铁犁铧,很可能是人力犁上的部件。与铁犁铧同时出现的一种耕种铁工具就是铁耧车。耧车也是赵过推行的一种较先进的农具。它既是一种松土的工具,同时又是一种开沟播种的工具。在辽阳三道壕发现的铁楼足,上口宽9厘米。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是“三犁共一牛”。以前曾有人误解为一头牛拉三个犁,其实三犁是指楼车的三个铁足。这种铁耧车我们也可以从平陆枣园汉墓壁画中了解到它的使用方法。画面上正是一人扶三足耧车,由一牛拉拽3。汉代辽宁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之三是施肥种田。

在辽阳三道壕汉代村落遗址里,发现其方形畜圈系用木柱围成,并与厕所相连。其洼坑式畜圈内既有粪便又有乱草垃圾,无疑是农家施肥的场所。畜圈与厕所相连,很可能是人畜粪便掺在一起积肥,这种积肥的方法至今在辽宁某些农村中还在使用。积农家肥离不开水,三道壕农舍附近的水井除了供居民食用水外,很可能还用来积肥和灌溉菜园、果树及庄稼。辽宁农谚曰:“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种田施肥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辽宁地区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施肥种田,文献上是没有记载的,考古发现证明,至晚从西汉开始,辽宁的当地人已经掌握了积肥和施肥的种田技术,对农业生产来说,其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汉代辽宁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之四是粮食加工技术的改进和适于本地生长粮食品种的种植。新时期和早期青铜时代,人们多使用石磨盘和石磨棒来加工粮食,去壳或粉碎。到了青铜时代的中晚期,发明了杵白,加工粮食的劳动效率就比石磨盘、石磨棒高得多。我们在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里发现了旋转式陶磨,可见到西汉时,辽东地区的居民已不再使用杵白而是使用陶磨来加工粮食了,这显然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辽阳三道壕1号房址中发现了炭化的高粱,说明这种作物在当时已普遍种植。高粱古称“”。以前在河北、河南距今七千多年前的磁山、装李岗遗址里发现过高粱的实物20世纪90年代在辽宁大连市大嘴子青铜遗址上层房址中发现炭化的粮食,经鉴定有一种可能就是高粱。

大嘴子遗址上层距今三千余年。辽阳发现的高粱比大嘴子遗址晚一千余年。至于辽宁境内的高粱是否从中原引进,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高粱是一种耐寒、耐旱、高产的农作物,辽宁及吉林、黑龙江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适于其生长。汉代辽宁的农民之所以种植高粱,大概正是发现了这种作物的上述优点才广泛种植的。从汉代至20世纪80年代,高粱一直是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曾经一度是东北人的主食之一。考古工作者曾在今朝阳西南十二台营子乡袁台子西汉柳城县遗址发现一个大型圆形粮仓,其直径5米,存粮高1.75米,经过计算,这个粮仓可储存粮食715万公斤以上。

从这种大型粮仓推断,当时粮食产量应是相当可观的。根据《汉书地理志》统计,汉代每人平均耕地13.8亩,辽宁地区每人平均占有耕地数略高于内地。该志幽州条记:“其山曰医巫闾,…其利鱼盐,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扰,谷宜三种。”下引颜师古注云:“马、牛、羊、豕。黍、稷、稻。”可见当时的辽宁地区农作物除高粱之外,还种植黍、稷、稻等。黍俗称黍子,是一种带黏性的粮谷作物。辽宁地区的辽河中下游、大小凌河、太子河、浑河流域及辽东半岛,气候温暖湿润,居民稠密,耕地集中,适于高粱、谷子、泰、稷、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从辽阳三道壕村落遗址中发现的窖藏来看,当时每家每户都用土窖来储存粮食,也说明生产的粮食有了一定的剩余。

文章到这就告一段落了,大家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请转发且评论哦!感谢阅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