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孔与外孔,南宗与北宗坎坷的孔氏家族发展史

翻阅孔氏家族发展史,你会发现,孔子后人,不仅有“内孔”和“外孔”区别,还有“南宗”与“北宗”之分。这些现象,与史上“孔末乱孔”和“端友南渡”这两个事件有关。

●孔末乱孔:内孔与外孔

孔府有一个仆人,叫做孔末。这孔末的祖先姓刘,后来进入孔府当“洒扫户”,跟着主人姓了孔。到五代残唐时候,传到了孔末这一代,他趁着局势动荡,孔氏力量大减,就背叛主人,把孔家第四十二代长孙孔光嗣一门全都杀死,夺其家产,取代其位,主孔子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当他得知孔光嗣还有一个九个月的儿子孔仁玉,随母亲住在张家村的外祖母家时,就派人追杀到此,以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孔仁玉的外祖母张姥姥为了保住外孙,就把自己的孙子送出来给追兵杀掉,这才保住了孔氏血脉。

“中兴祖”孔仁玉画像

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孔仁玉已经长大成人,孔氏庶支的族人上书皇帝,奏明了孔末杀主篡位之事。皇帝派人查实后,诛杀了孔末,扶正孔仁玉,任命孔仁玉为曲阜县主簿,从此孔家又回到正统上来。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加封孔仁玉为“文宣公”。这一事件,史上叫做“孔末乱孔”,孔仁玉因此被称作“中兴祖”。

孔末虽诛,他的后人依然存在并仍然姓孔,为了区别这一点,后人便把孔末的后代称为外孔,而孔子正宗称为内孔。历来孔氏家族对内孔、外孔都有明确划分和严格规定,除外孔不准按内孔颁发的行辈字样起名外,还规定,凡属外孔都不能续圣裔孔氏家谱,如有冒宗续谱者,就要获罪。当然,随着岁月的变迁,历史上的恩仇早已烟消云散,内、外孔之分,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端友南渡:南宗与北宗

北宋后期,金兵南侵,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山东更是“群盗起”。这些自发而起的数十万农民义军队伍,人们称之为“忠义军”。这些义军在抗金的同时,也冲进阙里的孔庙和孔府,以致使其“家所蓄藏,荡然云散”。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义军的冲击,金兵的入侵,使四十七代衍圣公孔端友在曲阜再也呆不下去了。只得以“赴扬州陪效祀”为名,匆忙南奔,迁居衢[qú]州(今浙江衢州)。随即,南宋皇帝便给孔端友修建了家庙,并不断对他们赐田赐产,继续扶植,这便是史上所称的孔氏“南宗”。

南宗孔端友没有儿子,其弟孔端操的儿子孔玠承袭爵位。其后子孙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都享有南宗“衍圣公”的封号,共传五世。

浙江衢州孔庙大成殿

留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次子孔璠,被伪齐刘豫政权封为了衍圣公。孔璠的三子孔摠的儿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为衍圣公,这便是孔氏北宗。

元朝统一中国后,只应有一个“衍圣公”。于是南宗衍圣公孔洙自动让位,元世祖称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免去了他的衍圣公封号,改为国子监祭酒。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曲阜孔治获得“衍圣公”世袭爵位,从此结束了南宗、北宗并立的局面。

附:南宗发展简况

南宗爵位虽让,但孔子之道始终未违。他们也以此为契机,坚定地走向民间,致力于平民教育,或为学官,或为山长,前后相望,为“儒学南渐、理学北传”作出了贡献。

明弘治末年,衢州知府沈杰缘于“南渡”、“让爵”等史实,疏请援例复爵。明廷遂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诰授孔子59世宗子孔彦绳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享受衍圣公次子之待遇。而在“德让”风范的激励下,南宗先后承袭的十五世翰林博士及三任奉祀官,仍继续弘扬孔子之道。明清统治者,亦于南宗的“典礼”,逐代有加。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仍旧尊孔崇儒。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南京政府下令废爵,改封南北两宗宗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仍为世职。1944年,国民政府祭孔,年仅6岁的孔祥楷袭任“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历时800多年,衢州孔氏家庙的建制依然遵循着南渡时家庙的规制,并一直保留“思鲁阁”,表达着强烈的思乡之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