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贸易制裁沙俄却意外养出个强敌,中亚浩罕国为何始终觊觎新疆

18世纪,大清国和俄国分别从亚洲的东西两端崛起后,冲突和对立就成了两个帝国之间的常态。清朝初年,康熙与俄国的彼得大帝对阵于黑龙江流域。清朝中期,乾隆统一天山南北后,又与凯瑟琳大帝在中亚对兵相接。只不过这一次,乾隆找到了克制俄国的利器。

伊凡雷帝时代,俄国先后吞并喀山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势力逐步深入中亚地区。18世纪初,彼得大帝在俄国南疆建立了奥伦堡防线。这条防线不光承担着军事作用,也是沙俄购买棉布、染料和出口毛皮的重要商业枢纽。

总的来说,俄国在对中亚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但为了能够获取必要的战略物资,将中亚以及中国的商品出口到欧洲。沙俄在奥伦堡成立了“东方公司”,积极招揽印度和中亚商人前来贸易。

1755年,乾隆皇帝彻底平定准噶尔之乱,四年后又统一南疆。这样一来,大清帝国与俄国就在中亚地区发生了直接的冲突,而贸易首当其冲的成为双方博弈的首选方式。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茶叶和丝绸是中国最让西方欲罢不能的商品。其实相比于那些奢侈性的消费,西方人更需要中国的“大黄”。大黄是生长在我国西北的一种中草药,具有泻热通便、凉血、祛瘀等功效。

近代医学发达之前,痢疾是西方婴儿夭折的最主要原因,大黄恰恰是治疗此病的唯一特效药。除此之外,大黄也可以当茶饮用,用于治疗便秘,整日吃牛羊肉的西方人将其视为生活必需品。

中国一度认为如果没有大黄,西洋人会便秘而死,乾隆敏锐地意识到大黄是制约沙俄的绝佳利器,所以多次下令中俄贸易最重要的口岸恰克图闭市,用以断绝俄国获取大黄的通道。

不同于对俄国的严防死守,为了羁縻中亚各国,清朝在新疆始终保持相对低廉的税收政策。跟着大清国有钱赚,中亚各国不仅不会贸然侵犯新疆,反而还会帮助大清国一起推动新疆的开发和建设。

然而不少精明的穆斯林商人此时却钻了政策的空子,尤以浩罕国的安集延商人为最。他们在甘肃、陕西等地大量采购的大黄,经由伊犁北运俄国,或是从绕道安集延再北运。

所以才有了乾隆三令五申,要求伊犁将军严查大黄走私。“若有私下交易者,一旦查获,严加治罪外;凡经商回人带来之俄罗斯什物,俱不准购买,并予逐回,伊等无利可图,自可停止。”

恰克图的中俄贸易被切断,中亚穆斯林商人中转通道又被迫转入地下。买不到中国的大黄,手中的皮毛又卖不出去,史料记载:“自禁止俄罗斯等所需大黄以来。俄罗斯人等已显露甚为窘困之貌。”

相比去派大军进驻新疆,乾隆用经济手段制约俄国、拉拢中亚小国,确实起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作用。可是浩罕国靠着大清国的政策优惠,积累的不仅有财富,还有野心。

浩罕国与新疆本就在语言和文化上有天然的亲近,蓬勃的贸易往来又让他们连为同一个经济体,所以浩罕国慢慢有了侵入新疆的想法。刚开始时不断自助和卓后裔叛乱,到了清末干脆直接派来政治流氓阿古柏,而这一切都是乾隆所无法预料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