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政背后的私人恩怨

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随着荆轲的一刺成名,刺杀行动的策划者太子丹,也从历史的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么问题来了,燕太子丹为什么要刺杀秦王,难道仅仅是为了阻止秦国灭亡燕国吗?

除了国家利益,其实这其中还有二人的私人恩怨。

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随着荆轲的一刺成名,刺杀行动的策划者太子丹,也从历史的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么问题来了,燕太子丹为什么要刺杀秦王,难道仅仅是为了阻止秦国灭亡燕国吗?

除了国家利益,其实这其中还有二人的私人恩怨。

太子丹,姓姬名丹,是燕王姬喜的儿子。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取得相互信任,往往把一个王子作为人质抵押给对方,以保证两国协约的贯彻落实。太子丹就是承担了这样的使命,少年时曾被燕王派到赵国作人质。就在赵国,太子丹结识了秦王嬴政。当时嬴政的父亲也刚好在赵国当人质,嬴政出生在赵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许是相同的命运与遭遇,让他们成了好朋友。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太子丹与王善”、“秦王少时与丹欢”,一个“善”字,一个“欢”字,说明他们的关系是相当的不错。

然而造化弄人,随着时光的推移,当时两个童年亲密无间的孩子后来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嬴政后来跟随父亲回到了秦国,在吕不韦的精心策划下,嬴政的父亲当上了秦国的国王,他就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是一位短命的国王,他在位了三年以后就死去了。就这样少年嬴政登上了秦国的王位,那一年嬴政十三岁。

大约在嬴政登上王位后十几年,燕王喜为了争取秦国的支持,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送到了秦国抵押。自从嬴政跟随父亲离开邯郸以后,嬴政和太子丹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此时的秦王嬴政和太子丹都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即将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玩伴,太子丹喜出望外,两小无猜的小哥们现在已经是秦国的国王了,太子丹有理由相信自己在秦国的日子应该是开心和滋润的。

然而事实证明友谊这种珍贵的资源往往会因为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对于太子丹和嬴政这种出身王室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

此时的嬴政已经是秦国的国王,他不仅掌握着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和国家机器,还肩负着几代秦王为之奋斗的、统一天下的历史重任。然而此时太子丹的身份和在赵国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他不仅没有得到权力,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和独立人格,他仍然是一件“抵押物”。

当太子丹兴冲冲地到达秦国之后,却被昔日好友泼了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也许是贵为国王有点高傲,也许是担心太子丹说出自己的身世,总之,秦王面对太子丹时,完全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反而是一脸的冷漠和歧视,史书记载,“秦王不礼。”高居在王座上的秦始皇冷漠地注视着站在下面仰望自己的太子丹,不仅没有表现出久别重逢的高兴,反而向自己昔日的伙伴展现了帝王特有的冷酷。

秦始皇对待太子丹的态态度或许跟他的身世有关,而太子丹正是他痛苦的回忆当中的一个重要坐标。《史记•吕不韦列传》上明确记载了吕不韦把怀上了自己孩子的美女送给了当时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王子子楚,后来这位美女生下了嬴政,而子楚后来成为秦庄襄王。这样的说法既然写进了《史记》,在当时的邯郸当然不会没有人知道,而太子丹正是在那个时期与童年的嬴政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太子丹的出现让那些秦始皇正在努力淡忘的痛苦和耻辱再次出现在了年轻帝王的眼前,眼前儿时的玩伴提醒高高在上的秦始皇,他本来不过是邯郸城一个商人和歌伎的私生子,他的身上流淌的根本不是高贵的王族血液。一个知道底细的人现在就在你身边,而且随时会把你的底细抖出来,换做是你,也不可能有好态度,嬴政没有杀掉他已经是开恩了。

然而这一切,太子丹并没有想到。太子丹很受刺激,虽然燕国是一个小国,不过太子丹和荆轲一样,都是自尊心很强的青年。如果太子丹从来不认识那个高高在上的秦始皇,或许他也不会这么痛苦,往日一起朝夕相处、分享快乐的小伙伴现在不仅可以主宰天下的命运,而且还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尤其让太子丹伤心的是,自己过去的小哥们儿不仅没有善待自己,甚至有意地在增加太子丹身为人质的屈辱和痛苦,仿佛太子丹不是自己以前的朋友,倒像是他的仇人。

燕太子丹便提出要返回燕国。秦王还客气,倒是同意了燕太子丹的要求,只是有一个条件,秦王说:“乌白头,马长角,天雨粟,你就可以返回燕国。”意思是“乌鸦白头,骏马长角,天上下的不是雨,而是粮食”。秦王的意思是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太子才可以返回燕国。简直欺人太甚、蛮不讲理。

丹本来是怀着热烈的希望来到秦国的,现在希望破灭了,他当然要想办法回去。经过乔装改扮,贿赂守门者,燕太子回到了燕国。

太子丹回到燕国以后时刻没有忘记自己在秦国遭受的耻辱,他一定要让秦始皇感受一下自己曾经遭受的耻辱和痛苦。然而燕国毕竟是一个小国,如果采取常规手段太子丹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报复秦始皇的,而且只要秦国不主动威胁燕国的安全,当时太子丹的父亲燕王喜也绝没有胆量招惹那个虎狼之国的君主。于是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历史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

再从荆轲刺秦到燕国被灭亡的整个过程,太子丹的所作所为,我们也可以看出,太子丹不是一个为可以为燕国舍生取义、雄才大略的人。

荆轲走后,太子丹只是一味焦急的等待消息,并没有认真地在燕国边界构筑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他应该想到,无论荆轲成功与否,如狼似虎的秦军都会如期而至,踏破燕国,都会取走他的项上人头。

刺秦失败后,秦王大怒,派大将李信率领先遣部队最先抵达易水河畔。当初在易水河畔,太子丹派出一名刺客,如今却引来数万秦军,这是他不愿看到的。在易水河对岸,太子丹指挥燕军以逸待劳,严阵以待。而太子丹在战争中的无能表现,更是不值一提。

李信挥鞭一指,国骑兵铺天盖地冲杀过来是,弱小的燕国军队怎能是秦国的对手?一触即溃,全线败退。那时的太子丹并没有表现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概,而是率领残兵败将,一路狂逃到燕国都城蓟城。但喘息未定,另外一路秦军在大将军王翦的率领下,兵临蓟城,并立即展开进攻。燕王姬喜和太子丹眼见城池不保,只好放弃蓟城,又向辽东逃跑。

踌躇满志、计定天下的太子丹,如今只是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看到秦军不依不饶、毫不罢休的样子,燕王姬喜慌了手脚,他急忙向代王赵嘉求救。赵国灭亡之后,赵嘉带着一些宗族逃亡到代县,被立为代王,与燕国联合抗秦。赵嘉哪有能力派兵救援,但他给燕王姬喜出了一个注意,说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就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了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或许就能保住。但燕王姬喜犹豫再三,不忍下手。

按理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如果此刻太子丹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命保全燕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绝对重写。但太子丹实在令人失望,国破家亡之际,他全然没有为燕国慷慨赴死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反而贪生怕死,只是为自己寻找避风港,带着一些手下逃到衍水,隐藏在衍水中间的桃花岛上,惶惶不可终日。

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刻,他选择了逃避和隐藏。说太子丹是为了保存实力,卷土重来,只是后人为他开脱的借口。对于行刺的幕后主使太子丹,秦王绝不会再给他任何活命的机会。

果然,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秦将李信见无法搜到太子丹,便下书列举太子丹的罪行,直接向燕王要人。这让燕王十分恐惧,无奈之下,只好派人杀了太子丹。按《东周列国志》的说法,“燕王大惧,佯召太子丹计事,以酒灌醉,缢杀之,欲以献给王翦。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名义上是保家卫国,实质上是出于私人恩怨的刻意报复。难道策划刺秦行动,只是为了挽回当年被侮辱的尊严吗?

太子丹,姓姬名丹,是燕王姬喜的儿子。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取得相互信任,往往把一个王子作为人质抵押给对方,以保证两国协约的贯彻落实。太子丹就是承担了这样的使命,少年时曾被燕王派到赵国作人质。就在赵国,太子丹结识了秦王嬴政。当时嬴政的父亲也刚好在赵国当人质,嬴政出生在赵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许是相同的命运与遭遇,让他们成了好朋友。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太子丹与王善”、“秦王少时与丹欢”,一个“善”字,一个“欢”字,说明他们的关系是相当的不错。

然而造化弄人,随着时光的推移,当时两个童年亲密无间的孩子后来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嬴政后来跟随父亲回到了秦国,在吕不韦的精心策划下,嬴政的父亲当上了秦国的国王,他就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是一位短命的国王,他在位了三年以后就死去了。就这样少年嬴政登上了秦国的王位,那一年嬴政十三岁。

大约在嬴政登上王位后十几年,燕王喜为了争取秦国的支持,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送到了秦国抵押。自从嬴政跟随父亲离开邯郸以后,嬴政和太子丹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此时的秦王嬴政和太子丹都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即将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玩伴,太子丹喜出望外,两小无猜的小哥们现在已经是秦国的国王了,太子丹有理由相信自己在秦国的日子应该是开心和滋润的。

然而事实证明友谊这种珍贵的资源往往会因为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对于太子丹和嬴政这种出身王室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

此时的嬴政已经是秦国的国王,他不仅掌握着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和国家机器,还肩负着几代秦王为之奋斗的、统一天下的历史重任。然而此时太子丹的身份和在赵国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他不仅没有得到权力,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和独立人格,他仍然是一件“抵押物”。

当太子丹兴冲冲地到达秦国之后,却被昔日好友泼了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也许是贵为国王有点高傲,也许是担心太子丹说出自己的身世,总之,秦王面对太子丹时,完全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反而是一脸的冷漠和歧视,史书记载,“秦王不礼。”高居在王座上的秦始皇冷漠地注视着站在下面仰望自己的太子丹,不仅没有表现出久别重逢的高兴,反而向自己昔日的伙伴展现了帝王特有的冷酷。

秦始皇对待太子丹的态态度或许跟他的身世有关,而太子丹正是他痛苦的回忆当中的一个重要坐标。《史记•吕不韦列传》上明确记载了吕不韦把怀上了自己孩子的美女送给了当时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王子子楚,后来这位美女生下了嬴政,而子楚后来成为秦庄襄王。这样的说法既然写进了《史记》,在当时的邯郸当然不会没有人知道,而太子丹正是在那个时期与童年的嬴政一起玩耍的小伙伴。

太子丹的出现让那些秦始皇正在努力淡忘的痛苦和耻辱再次出现在了年轻帝王的眼前,眼前儿时的玩伴提醒高高在上的秦始皇,他本来不过是邯郸城一个商人和歌伎的私生子,他的身上流淌的根本不是高贵的王族血液。一个知道底细的人现在就在你身边,而且随时会把你的底细抖出来,换做是你,也不可能有好态度,嬴政没有杀掉他已经是开恩了。

然而这一切,太子丹并没有想到。太子丹很受刺激,虽然燕国是一个小国,不过太子丹和荆轲一样,都是自尊心很强的青年。如果太子丹从来不认识那个高高在上的秦始皇,或许他也不会这么痛苦,往日一起朝夕相处、分享快乐的小伙伴现在不仅可以主宰天下的命运,而且还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尤其让太子丹伤心的是,自己过去的小哥们儿不仅没有善待自己,甚至有意地在增加太子丹身为人质的屈辱和痛苦,仿佛太子丹不是自己以前的朋友,倒像是他的仇人。

燕太子丹便提出要返回燕国。秦王还客气,倒是同意了燕太子丹的要求,只是有一个条件,秦王说:“乌白头,马长角,天雨粟,你就可以返回燕国。”意思是“乌鸦白头,骏马长角,天上下的不是雨,而是粮食”。秦王的意思是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太子才可以返回燕国。简直欺人太甚、蛮不讲理。

丹本来是怀着热烈的希望来到秦国的,现在希望破灭了,他当然要想办法回去。经过乔装改扮,贿赂守门者,燕太子回到了燕国。

太子丹回到燕国以后时刻没有忘记自己在秦国遭受的耻辱,他一定要让秦始皇感受一下自己曾经遭受的耻辱和痛苦。然而燕国毕竟是一个小国,如果采取常规手段太子丹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报复秦始皇的,而且只要秦国不主动威胁燕国的安全,当时太子丹的父亲燕王喜也绝没有胆量招惹那个虎狼之国的君主。于是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历史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

再从荆轲刺秦到燕国被灭亡的整个过程,太子丹的所作所为,我们也可以看出,太子丹不是一个为可以为燕国舍生取义、雄才大略的人。

荆轲走后,太子丹只是一味焦急的等待消息,并没有认真地在燕国边界构筑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他应该想到,无论荆轲成功与否,如狼似虎的秦军都会如期而至,踏破燕国,都会取走他的项上人头。

刺秦失败后,秦王大怒,派大将李信率领先遣部队最先抵达易水河畔。当初在易水河畔,太子丹派出一名刺客,如今却引来数万秦军,这是他不愿看到的。在易水河对岸,太子丹指挥燕军以逸待劳,严阵以待。而太子丹在战争中的无能表现,更是不值一提。

李信挥鞭一指,国骑兵铺天盖地冲杀过来是,弱小的燕国军队怎能是秦国的对手?一触即溃,全线败退。那时的太子丹并没有表现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概,而是率领残兵败将,一路狂逃到燕国都城蓟城。但喘息未定,另外一路秦军在大将军王翦的率领下,兵临蓟城,并立即展开进攻。燕王姬喜和太子丹眼见城池不保,只好放弃蓟城,又向辽东逃跑。

踌躇满志、计定天下的太子丹,如今只是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看到秦军不依不饶、毫不罢休的样子,燕王姬喜慌了手脚,他急忙向代王赵嘉求救。赵国灭亡之后,赵嘉带着一些宗族逃亡到代县,被立为代王,与燕国联合抗秦。赵嘉哪有能力派兵救援,但他给燕王姬喜出了一个注意,说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就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了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或许就能保住。但燕王姬喜犹豫再三,不忍下手。

按理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如果此刻太子丹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命保全燕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绝对重写。但太子丹实在令人失望,国破家亡之际,他全然没有为燕国慷慨赴死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反而贪生怕死,只是为自己寻找避风港,带着一些手下逃到衍水,隐藏在衍水中间的桃花岛上,惶惶不可终日。

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刻,他选择了逃避和隐藏。说太子丹是为了保存实力,卷土重来,只是后人为他开脱的借口。对于行刺的幕后主使太子丹,秦王绝不会再给他任何活命的机会。

果然,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秦将李信见无法搜到太子丹,便下书列举太子丹的罪行,直接向燕王要人。这让燕王十分恐惧,无奈之下,只好派人杀了太子丹。按《东周列国志》的说法,“燕王大惧,佯召太子丹计事,以酒灌醉,缢杀之,欲以献给王翦。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名义上是保家卫国,实质上是出于私人恩怨的刻意报复。难道策划刺秦行动,只是为了挽回当年被侮辱的尊严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