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特赦回京,见到被自己驱赶的老太监,他说这样一句“伤心”话

溥仪出生在1906年,他一辈子曾经当过三次皇帝,他当第一次皇帝的时候才3岁,也就是说溥仪第一次当皇帝,是不由自主的。1917年7月1日,他成为清废帝后,张勋发动兵变,溥仪第二次登基,当时,他12岁,已经有了判断的能力,溥仪在民国称帝当皇上,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冒天下之大不韪。

1934年到1945年,溥仪偷渡到长春,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持下,又成了伪满洲国的康德皇帝。溥仪后两次登基当皇帝,纯属逆天而动,绝对是不得人心的。

但溥仪在1923年,也就是去长春之前,干了一件大好事,他将紫禁城里的1137名太监(隆裕皇太后那里留下了100多名太监)几乎全都从紫禁城里赶了出去。

溥仪为什么将太监从紫禁城里赶出去?这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在清朝的时候,宫内除了安德海、李莲英和小德张等几个嚣张的大太监之外,大部分小太监都是被压迫的对象。

可是清朝灭亡,民国成立,宫里的太监们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按照《内务府账册》上的记载,当时给一千多名太监月支的银子是3949两,人均为白银2.6两。

溥仪特赦回京,见到被自己驱赶的老太监,他说这样一句“伤心”话太监们面对穷途末路的日子,他们伙同护军,就往宫外偷东西换钱,为以后的生活铺路。溥仪为了制止太监们偷盗,他准备详查一下大内的宝库,可是消息一传出,也不知道是哪个胆大的太监一把火,就烧了大内的宝库建福宫。

溥仪觉得这样下去,自己的小命都有可能被太监们给合伙干掉,便一声令下,将一千多名太监差不多都从紫禁城中赶了出去,而当时给太监们“买断工龄”的钱只有三个月的月支银子(10两银子左右)。

溥仪驱赶了紫禁城的太监,这就是让祸害中国上千年的太监现象彻底绝根了,末代皇帝等于干了一件,很多帝王想干也没有干成的大好事。

1950年8月1日上午,溥仪从(前)苏联被遣送回国,随后被关押在抚顺的战犯管理所,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改造生活,在改造期间,溥仪以“认罪书”的形式,在写自传,不管写多写少,都必须按时上缴,这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

经过几年的积攒,溥仪40多万字的悔过书初稿完成,这就是《我的前半生》最初的“油印本”。 1959年12月9日,溥仪从抚顺战犯管理所被特赦回到了北京,隶属于公安部的群众出版社为了将此书出版,便成立了一个写作的班子,并尽可能为溥仪提供写作的方便。

但溥仪想把《我的前半生》写好,却有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他很健忘,对以前的事基本记不清了,在写到绕不开的太监一节,他不知道怎么写下去了,群众出版社的编辑就领着他去万寿兴隆寺,找居住在这里的十多名太监了解具体情况。

接待溥仪的就是“末代太监”孙耀庭,孙耀庭就跟溥仪说了太监们被驱除出紫禁城的情况。他们那帮可怜的太监们大多没有积蓄,被赶出紫禁城后,手里的那点银子,很快就花光了。

太监们身有残疾,又没力气,除了伺候人,一点手艺都没有,太监本来就遭人白眼,被人看不起,想要在社会上找条活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的太监直接投河自杀,有的找条绳子上吊,还有的沿街捡拾煤渣,更有300多名太监沿街乞讨,一年后活着的只剩下100多人,还有更惨的太监委身烟花柳巷……

溥仪万没想到,自己为了一时之快,竟然干了一个“夹生”活儿,太监可以被驱赶,但驱赶出紫禁城,溥仪总得给他们找一条活路。太监本来是苦命人,他却在太监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他离开兴隆寺,对随行的群众出版社的编辑说道:“我对不起他们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