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燕赵的长城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中国的古代史。赵国和秦国本是一家,其先祖就是为周穆王驾车的造父,因平徐偃王之功被封于赵城,从此成为大夫,为晋国臣子。春秋后期,晋国内乱,大夫智伯专权,韩赵魏三姓大夫攻灭智伯,瓜分晋国,分别建立国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这就是“三家分晋”。至此,赵国正式成为诸侯。战国时期,赵国地处军事要地:中山国在赵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赵国强敌环伺,孤立无援,在诸侯各国互相攻伐、北方游牧民族不断侵扰的局势下难以自立。到了武灵王在位时期,为了自立于群雄之间,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

赵武灵王认识到胡人在军事服饰、装备和战术方面有一些特别的优点,是中原农耕文明诸侯各国所不具备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农耕文明军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曾对大臣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机动灵活,简直就是快速反应部队,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下定决心,要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贵族大臣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改革。赵武灵王对他们的保守言论一一作了驳斥:“为人处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这才是明智的人。什么办法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应该采取,不能思想僵化,抱残守缺。

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力,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冲破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更打算以胡制胡,通过学习游牧民族的军事技术,将北方游牧民族地区都并入赵国的版图。赵武灵王号召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军队,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转战疆场,并结合狩猎进行实战演习,练习机动灵活快速多变的战术。公子成等守旧大臣见赵武灵王铁了心要推行改革,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暗自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这些谣言后,召集满朝文武,大会群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声色俱厉地说:“有谁胆敢再散布谣言,阻挠变法,枕木就是榜样,我的箭将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赵国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今河套地区。而且修筑了从今河北宣化沿阴山山脉西行,直达今河套五原以北狼山缺口止的长城,以之来达到巩固土地、防御北胡的目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吴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此再次体现了既对抗又融合的关系。

赵国地处中原诸侯国北部,和北方游牧民族多有冲突,残酷的生存竞争将赵国的军队百炼成钢。在诸侯各国中,秦国军事力量最为强大,唯一能在军事上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廉颇、赵奢、司马尚等都是战国名将,而赵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最著名的将领,当属李牧。李牧为赵将之时,已经是战国晚期,北方的匈奴强盛起来,经常南下侵扰中原各个诸侯国,赵国首当其冲。李牧驻守赵国北部边境的雁门关一带,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李牧把当地人事、租税、农业生产等地方管理权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集中经济实力作为自己军队的经费,军队待遇极好,经常杀猪宰牛,犒劳将士。李牧治军,每日里只是练习骑射,派遣间谍,谨慎小心地运用烽火台。他传令全军:“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一旦匈奴入侵,立即将平民百姓和粮食牲畜都收进关内,绝不出战。几年下来,匈奴骑兵多次侵犯,李牧都如此应对。

结果匈奴掳掠不到人口财物,赵国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匈奴人认为李牧是个胆小鬼,只会怯战自保而已。时间久了,不仅匈奴人认为李牧胆小,就连赵国军队内部也都认为李牧太过分了,于是谣言四起。渐渐地赵王也听到了一些传言,开始不信,后来经过了解发现李牧真的从不出战,赵王心里很不高兴,心想:我任命你做将军是为了决胜千里,扬我国威,保我土地百姓。你这可好,土地百姓倒是保住了,也太憋屈了啊!于是派人去责备李牧。但是李牧根本不吃那一套,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全给挡了回去,意思是你虽然是大王,但是军事上可是非专业人士,就别在这指手画脚了。其实李牧的态度是对的,这世界上的事就怕外行管内行。可是赵王面子上过不去啊,一怒之下就把李牧给撤了,另换了一个将军。新去那位没有什么选择了,李牧是因为怯战才被撤的,自己不能重蹈覆辙啊,于是每当匈奴再来侵犯,就出兵作战。

当时的匈奴已经强盛起来,是北方几大游牧民族之一,匈奴骑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赵国的军队抵挡不住,多次战败,人口、牲畜、粮食等等都受到了极大损失,边境一带百姓种田放牧都没法继续进行了。赵王一看,这还不如李牧啊,李牧好歹不损失什么东西啊。于是没办法,还得去再把李牧请回来。这下人家李牧不干了,当初不明不白就把我的兵权收了,现在想起我来了,那我可得摆摆架子。于是李牧推病不出。后来赵王实在也没别人可用,就强行要求李牧出山,李牧最后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就是赵王要给予全权,不管是谁,再也别插手边疆军务。赵王好不容易把李牧重新请出山,这点条件算得了什么,当然是满口答应。就这样,李牧重新回到了前线。李牧回到前线以后,故技重施,还是那一套,这样匈奴就又抢不着东西了。又过了几年,匈奴人认为李牧的确是不敢出战,从此不再把李牧放在心上。

而李牧手下的将士们经过长期休养,兵强马壮,而且心中都怀着一股不平之气,想要洗刷怯战的耻辱。李牧一看时机已到,就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李牧精选手下将士,挑选出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三千匹,精兵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又操练多日。然后把百姓和牲畜全部放出关外,引诱匈奴人。匈奴人很久没有抢到东西,又不把李牧和赵军放在心上,见这次有这么好的机会,兴奋异常,于是前来掳掠。李牧派一支小部队前去诱敌,诈败而归。匈奴单于本来见李牧出战还有点惊讶,结果一看果然不堪一击,顿时放下心来,放心大胆地深入赵国境内。此时李牧多设骑兵,两翼出击,以奇兵、精兵、哀兵大破匈奴的骄兵,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单于奔走逃命。经此一战,匈奴十多年没敢再靠近赵国边境。

从赵国对抗游牧民族的前后经历来看,主要的经验一是学习游牧民族的军事技术,然后反戈一击;二是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慢慢积蓄力量,伺机给予沉重打击。这两点是农耕文明对付游牧民族侵扰的万能法则。诸侯国中位于东北的燕国,也和游牧民族有过多次的互相攻伐。与燕国接壤的游牧民族是东胡,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邻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形势十分危急。直到燕昭王即位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以朝中大将为人质向东胡王媾和。后来燕国有大将秦开,作为人质到了东胡,他是个贤德之人,到了东胡之后很讨东胡王的欢心,受到信任,因此可以在东胡境内任意走动。

秦开虽然受到东胡王的信任,但他始终忠于燕国,趁机了解东胡的山川地理,将何处地势险要,何处适合驻扎军队等都记得一清二楚。秦开回到燕国之后,利用自己对东胡的充分了解,组织燕国的军事力量,经过周密准备,大举讨伐东胡,将东胡人向北驱赶了千余里,消除了燕国的北部边患。后来燕国也修筑长城,自造阳修到襄平,然后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防御游牧民族。纵观整个先秦时代,中华文明内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互动博弈的模式逐渐形成。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双方并没有形成后来那么大规模的对抗,主要是诸侯国和各游牧民族之间的局部冲突。到了秦汉时期,中原建立了大一统的农耕文明王朝,而游牧民族中也出现了草原霸主——匈奴,这样双方之间在整个中国版图上的大规模冲突、对抗和融合才拉开了帷幕。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分享点赞,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励!如果想看更多内容就关注小编吧,每天都有更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