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的危机重重!李世民是被逼无奈还是后世史学为尊者讳

颇具争议的李世民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靠政变上位,在成为盛世明君前也曾弑凶杀弟。那么正史中的这段玄武门之变到底是怎样的呢?那我们走进资治通鉴看看这段尘封的历史是否属实!手足兄弟夜以继日的诬陷

由于李建成、李元吉在唐朝建立是功绩很小,不如李世民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所以他们两个与后宫的嫔妃不分昼夜地在高祖那里诬陷李世民,高祖信以为真,便打算治李世民的罪。陈叔达劝谏道:"秦王为国家立了大功,不可以废黜。更何况他性情刚烈,假如再加以贬斥之辱,恐怕他会承受不了内心的忧郁愤慨,一旦有什么意外,到时陛下可就追悔莫及了!"高祖因此收手。

但是他的弟弟并不罢手,李元吉暗地里请求斩杀秦王李世民,高祖说:"他有平定天下之功,而他犯罪的事实并不确凿,何以用来作借口呢?"李元吉说:"秦王当初平定东都洛阳的时候,顾盼观望,不肯返还,大肆散发钱财绢帛,以便树立个人的恩德,又违背陛下的命令,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应当迅速将他处死,哪里用得着担忧找不到借口!"高祖也有所顾虑,但是并未作出回应。

李世民手下劝其先发制人

秦王府所属的官员在看到这种形势后人人自危,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如今隔阂仇怨已经造成,一旦祸患暗发,岂止是秦王府危在旦夕,实际上恐怕连整个国家的存亡都成问题!不如劝说秦王先发制人依照周公平定管叔与蔡叔那样采取行动,以使皇室和国家得到安定。生死存亡,刻不容缓,今天正是绝佳的时机!"长孙无忌说:"我心怀此想法已经很久了,只是未敢说出口。今天你的这一番话,正合乎我的心意。请允许我为您禀告秦王。"说罢,长孙无忌便进去据实禀告李世民。李世民因此传唤房玄龄共同谋划,房玄龄说:"大王您功盖天地,应当继承江山社稷之大业,如今大王心怀忧虑戒惧,这正是上天要帮助大王啊!希望大王不要再犹疑不定了。"于是,房玄龄与秦王府属杜如晦一同劝说李世民除掉李建成与李元吉。

元吉收买构陷尉迟恭

李世民南征北战因此秦王府拥有许多骁勇善战的将领,李建成与李元吉便图谋引诱拉拢他们为己所用,于是暗地里将一车金银器物馈赠给尉迟敬德,并写信招抚他道:"希望能得到您的眷顾。"尉迟敬德推辞道:"我出身于贫寒,遭遇隋朝末年纷争离乱的时局,长久地陷落在抗拒朝廷的境地里,罪不可赦,死有余辜。幸亏秦王赐予我再生的恩情,如今我又在秦王府效力为官,只应当以死回报秦王。我对于殿下没有任何功德,岂敢凭空接受殿下如此丰厚的赏赐。假如我暗中与殿下来往,那么就是对秦王怀有二心,就是见利忘义,殿下要这种人有何用途呢?"这段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对于李建成来说就是不给面子,李建成听后怒不可遏,随即与他断绝来往。

事后,尉迟敬德显示了他的忠诚将此事禀告李世民,李世民说:"要不咱这样,他赠送您什么,您就全部收下,这又有什么好让人怀疑的呢?更何况这样做还能够了解他的阴谋诡计,岂不是一个绝妙的计策吗?要不然,他们见收买你不成,便会狗急跳墙,对你不利。"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他们终究还是动手了。没过多久,李元吉派勇士在夜间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听说这一消息后,便将门窗大开,自己则安然躺在那里动也不动,刺客见到这种情况,多次来到他家的院子,却始终没敢进屋。但是李元吉为了迫害他是不遗余力。又到高祖那里诬陷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因此被关进奉诏命特设的监狱里接受审讯,高祖本打算下令将他斩杀。多亏李世民再三为他请求担保,才总算保住了他的性命。进言诬陷程咬金

李元吉一看效果不错,接着又诬陷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高祖下令将他贬谪出朝廷,让他出任康州刺史。程知节得知后对李世民说:"大王您的左右近臣都快走完了,大王自己又怎么可能长久呢?我誓死不离开京城半步,唯愿大王尽快将计谋决定下来。"李建成对李元吉说:"在秦王府有智谋才略的人士当中,值得顾忌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罢了。"李建成与李元吉随即又向高祖进献谗言,使他们二人遭受贬黜。

是否真的被逼无奈

就这样在他们一轮又一轮的构陷下,李世民手下的人普遍遭到了迫害,那么李世民改如何反击呢?玄武门之变是否真的是迫不得已呢?这个弑凶杀弟的唐太宗是否真的是被逼无奈,还是后世史学为尊者讳?大家怎么认为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给我们后人的是无尽的回忆与人生百态,还有就是那以史为鉴的宝贵经验,那么如果李世民不选择玄武门兵变,我们的历史是否会有这位为后世不吝溢美之辞的明君呢?他的哥哥是否比他差劲很多呢?正如大家所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何种需求下,就以何种姿态展示出来!大家对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是否有着不同的看法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