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虽然把蜀国治理得很好,在战场上却少有突出的表现

说到诸葛亮的出山,就不能不提徐庶。无论是史书,还是文学作品,都认为徐庶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主要人物。《三国演义》中记载,徐庶因为老母被曹操抓走,所以向刘备辞行,临行前才推荐了诸葛亮。而史书上则记载徐庶受到刘备接见时,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与徐庶共事了一段时间。直到刘备兵败当阳、长坂,徐庶的母亲才在乱军中被曹军抓住。徐庶无奈之下,只好向刘备告别,北投曹操。

诸葛亮自公元208年出山之后,就一直是刘备集团中最重要的谋士。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最大的贡献,就是那份战略计划书《隆中对》。我们可以说,没有《隆中对》,就没有后来的蜀汉政权。不过这也是诸葛亮在其政治生涯前期最露脸的地方了。演义小说、戏曲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给他安排了火烧博望坡、新野之战等。史上确实有博望坡之战,不过那是刘备刚到新野不久就打的一仗。

当时刘备刚刚依附刘表,刘表对于刘备的才能非常忌惮,就让刘备北上攻打曹操,想通过曹操的手来消灭刘备。刘备引兵北上,到了博望坡,遇到了夏侯惇和于禁的部队。刘备设下伏兵,然后烧了自己的营寨,假装撤退。夏侯惇率军追赶,结果被刘备的伏兵杀得大败。从情节上来看,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与小说中差不多,但是那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博望坡之战是刘备自己打胜的,而不是诸葛亮的功劳。

而新野之战本就是刘备撤退逃跑的败仗,文艺作品中为了冲淡刘备打败仗的悲剧色彩,就安排了一个曹军在新野遭到惨重损失的情节。我们在史书上只看到刘备撤出新野的记载,而没有诸葛亮在新野设计击败曹仁的可靠资料。刘备在当阳、长坂之战中,被曹操追得到处跑,险些被擒。《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这个时候被刘备派出去联络刘琦,请求援军。可是实际上,诸葛亮一直跟在刘备身边,并没有离开。面对蜂拥而至的曹军,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等刘备逃到夏口,暂时安稳下来。恰好此时孙权派来鲁肃联络刘备,诸葛亮就顺势前往东吴,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一起抵抗曹操。出使东吴,是诸葛亮前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也是在危急关头拯救了刘备集团命运的一次行动。诸葛亮面见孙权,先是把形势说得很严重,说明曹操大军压境,志在灭亡东吴。接着提建议,如果有实力和曹操抗衡,就早做准备;如果抵挡不了,不如赶紧投降。

孙权也是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当然不爱听这话,就反问诸葛亮,刘备为什么不投降?诸葛亮则说,刘备是汉室宗亲,深受群众爱戴,哪能投降曹操?即使失败了,也是天意,气节却不能丢。诸葛亮这一番话,明显是看低了孙权,孙权当然不能认可。他当即拍板,不能投降,要联合刘备,全力与曹操一战。不过孙权还是有顾虑,认为曹操兵多,刘备新败,不知道能不能击败曹操。

这个时候诸葛亮才一转词锋,分析形势,认为曹操远来,军队疲劳,北方军队又不善水战,荆州百姓也不服曹操,这样曹兵虽多,却无须畏惧。而刘备方面还有一定的实力,再加上东吴的军队,两家合力,定能击败曹操。孙权转怒为喜,当即命令周瑜、程普率水军三万,与刘备一起抵御曹操。孙刘联盟最终形成,诸葛亮功不可没。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在这里也展现无遗。他充分抓住了孙权的心理,同时又摆明了自家的态度,没有因为形势紧迫就出卖自己集团的利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联络刘备也是孙权的既定策略,孙权集团的鲁肃和周瑜也都主张联合刘备,与曹操作战。

所谓诸葛亮智激周瑜这一段,其实是正史无载的。仅以常理而论,江东二乔嫁给孙策、周瑜,是当时“时尚界”的一件大事,诸葛亮装不知道,周瑜怎么可能相信呢?再者,周瑜一直都是东吴阵营中的主战派,一向对曹操不服气,曹操曾经要求孙权把儿子送到朝中做人质,当时孙权也是犹豫不决,可是周瑜力排众议,坚决反对送人质。可见周瑜的对外强硬是一以贯之的。赤壁之战中,周瑜的主战态度正是他的风格,根本用不着诸葛亮的激将法。

顺便说一句,从流传开来的《铜雀台赋》来看,传说诸葛亮用来忽悠周瑜的那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其原文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所以诸葛亮这次外交活动固然有功,但也不能把孙刘结盟的功劳都算在诸葛亮头上。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夺取了荆州的几个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让诸葛亮掌管下辖郡县的赋税收取,以供应军需。诸葛亮至此才真正有了自己的职务,以前的诸葛亮,虽然号称军师,但真正的身份不过是刘备的秘书和顾问。

中郎将本是汉代中央政府的中高级武官,但是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很多割据势力都乱封中郎将这个官职,使得这个官职显得比较混乱。一般来说,汉末三国的中郎将比将军的职位要低。此时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已经当上正式的将军了,而诸葛亮只是军师中郎将,所以地位其实是不高的。后来刘备西入益州,先后以庞统、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则被安排在荆州,负责军需供应。后来诸葛亮也和张飞、赵云统兵入川,小说中说诸葛亮是统帅,其实是不可能的。论级别,身为中郎将的诸葛亮,是不能指挥身为将军的张飞和赵云的。

刘备平定四川,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此后,只要刘备率军出征,诸葛亮一般都是留在成都,调度军用物资,保证前线供应。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拜诸葛亮为丞相。但是随后不久,刘备东征孙权失败,死于白帝城。刘备临死之前,向诸葛亮托孤,告诉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当即向刘备表示,自己要竭尽全力辅佐幼主,誓死不辞。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实在是专制时代君臣关系的特例。这样的托孤,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后人总是分析刘备说这样的话是一种什么心态,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不是君臣之间十分了解和信任,刘备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

蜀汉后主刘禅即位,诸事皆听诸葛亮调遣。这样,诸葛亮才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蜀汉政权实际上的一号人物。诸葛亮身为丞相,为蜀汉政权费尽了心机,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首先通好孙权,重新建立起两家的联盟。接下来南征孟获,平定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反叛。待后方稳定之后就率军北上,攻打中原,以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但是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遭到魏军司马懿的阻挡。

司马懿也是当时一流的政治军事人才,诸葛亮在与司马懿过招的过程中,不乏一些出彩的地方,但是司马懿以魏国强大的国力为后盾,用持久战的办法来消耗蜀军。因此,诸葛亮的北伐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战果,却以失败告终。公元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于第六次北伐军中,终年五十三岁。诸葛亮生前受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则是忠武侯。在诸葛亮死讯传回成都之后,蜀国举国皆哀。蜀地百姓怀念诸葛亮治蜀的恩德,都自发祭祀诸葛亮。就连被诸葛亮平定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为诸葛亮的死而深深悲痛。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主要的活动都是在刘备去世之后。可是各种文艺作品中,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他的前半生。像什么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其实这些故事大多是坊间传说,正史无载。那时的诸葛亮,身份上是刘备的秘书和顾问,最多只能是提提建议,出出主意。文艺作品中,还把平定益州、攻取汉中的功劳,也算在诸葛亮这里。实际上这些战役,大多是法正跟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诸葛亮主要是负责稳定后方。而刘备死后,诸葛亮的北伐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总的来说,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把蜀国治理得很好,在战场上却少有突出的表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