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结局如何,大致有四种说法,但都与这个人毫无关系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张苞、关兴、甘宁和沙摩柯。原文如下:

先主背后张苞挺丈八矛,纵马而出,大喝一声,直取夏恂。恂见苞声若巨雷,心中惊惧;恰待要走,周泰弟周平见恂抵敌不住,挥刀纵马而来。关兴见了,跃马提刀来迎。张苞大喝一声,一矛刺中夏恂,倒撞下马。周平大惊,措手不及,被关兴一刀斩了。二小将便取韩当、周泰。韩、周二人,慌退入阵。先主视之,叹曰:“虎父无犬子也!”用御鞭一指,蜀兵一齐掩杀过去,吴兵大败。

那八路兵,势如泉涌,杀的那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却说甘宁正在船中养病,听知蜀兵大至,火急上马,正遇一彪蛮兵,人皆被发跣足,皆使弓弩长枪,搪牌刀斧;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吴王闻之,哀痛不已,具礼厚葬,立庙祭祀。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倾全国之力东征孙权,在夷陵一带与东吴军队展开激战。关羽之子关兴及张飞之子张苞分别在阵前斩杀夏恂和周平,番王沙摩柯又在战斗中射杀东吴名将甘宁。东吴遭遇失利,孙权采纳阚泽的建议,任命陆逊担任前线统帅,最终扭转战局,获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两国军队交战时的惨烈场面,叫做“血流成河”,意为死者的鲜血像河水一样流淌,形容被杀的人很多,多用来修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隋朝祖君彦《檄洛州文》中的“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

与官渡之战及赤壁之战一样,《三国演义》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对夷陵之战进行了全方面的描述,这其中既有双方君主的整体部署,又有双方谋士的运筹帷幄,自然也少不了将士们的殊死搏杀。整个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精彩刺激,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过,既然是小说,那就必然有虚构的成分在内。在上面提到的这个情节中,就有不少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之前我提过了关兴和张苞的历史面目,今天再来说一说小说中提到的沙摩柯和甘宁。

首先,沙摩柯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三国志•陆逊传》载:“(陆逊)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不过,这位胡王沙摩柯究竟是什么来历呢?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有部分学者以《三国志•先主传》中“备)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推测,认为沙摩柯来自荆州的武陵郡。还有部分学者以《华阳国志》中有“摩沙,夷所居”的记载,认为《三国志•陆逊传》中的沙摩柯应该名叫摩沙柯。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定论。

说完了沙摩柯,再来说说甘宁。关于甘宁的卒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首先在《三国志》中,关于甘宁的卒年就没有明确的记载,此外在《宗室传》及《潘璋传》及《丁奉传》中的说法差异极大,即使按照《三国志》也可以得出甘宁卒于公元205年、公元218年及公元220年这三种不同推测。另外,在《建康实录》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献帝建安二十年)冬,折冲将军、升城督甘宁卒。”献帝建安二十年,即为公元215年。这个时间也比夷陵之战要早。但无论按照哪一个记载的说法,甘宁的卒年都要早于夷陵之战爆发的时间。这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情,甘宁之死与沙摩柯一点关系都没有,小说中的情节是虚构出来的。

参考书籍:《三国志》、《华阳国志》、《建康实录》、《三国演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