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和晋国争霸,为什么经常是晋国占上风呢?

在春秋历史上,争霸战争成为这个历史阶段的主旋律。其中,就春秋五霸来说,历史上主要流行两个版本。其中,《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由此,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晋国和楚国都是春秋时期当仁不让的两大强国。并且,就春秋这一历史阶段的大部分时期,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成为当时的主要事件。那么,问题来了,晋楚争霸,楚国为什么多次被晋国击败呢?

首先,根据《春秋》、《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在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主要有三大战役。对于这三大战役的结果来说,发生于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是晋国胜利;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则是楚国胜利;至于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又是晋国击败楚国。此外,对于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的其他较小的战役,基本上也是晋国胜多败少。换而言之,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晋国长期占据着上风的位置,而楚国只在楚庄王在位的时候处在上风。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晋国是周朝分封的16个姬姓诸侯国之一,侯爵,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跟周王室同宗同源。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衰微,不过,其在诸侯国之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对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基本上都会打着尊奉周王室的旗号。比如在晋文公之前,齐国的齐桓公就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在此基础上,晋国作为姬姓诸侯国,不仅获得了周王室的支持,也容易号召齐国、郑国、曹国、卫国、秦国、宋国、鲁国等诸侯国。

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地处南方的楚国,则没有这样的优势。同时,对于楚国来说,虽然疆域十分辽阔,包含了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所以这些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换而言之,和当时地处中原地区的晋国比起来,楚国的疆域中有不少还是偏僻之地,这促使楚国的国力落后于晋国。更为关键的是,在晋楚争霸中,不少战役都发生在中原地区,也即是靠近晋国的地方,这促使晋国的后勤补给更加方便,而楚国因为距离相对较远,在调兵上相对困难。

最后,另一方面,在晋楚两国的君主上,除了楚庄王外,其他君主的作用相对有限,比如楚庄王死后,楚国就进入内乱,霸业名存实亡,国力开始直线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晋文公之后,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至于晋景公、晋悼公等君主,同样是非常有作为的君主。除此之外,在春秋后期,晋国通过吴国来牵制楚国,比如吴国就攻破了楚国的都城,这让楚国陷入到腹部受敌的境地中。基于以上原因,在晋楚争霸中,晋国长期处在上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