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漆器“老大”不是朱漆碗,竟是相貌平平的圆筒文物

浙江省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博物馆, 1933年,曾对它进行了扩建翻修,形成了独有的“园中馆,馆中园”格局。在现代我们能看到很多建筑都刷着五颜六色的漆,那么,我国最早的一件漆器是什么呢?浙江博物馆中的两件文物,便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在正式介绍这件文物前,小编先给大家简单说一下“漆器”。 最早的生漆指的是从漆树上取下的汁液,将它涂抹在器具上,有利于提高器具的耐潮、耐腐蚀力。根据不同需求,工匠会调制出不同颜色的漆料。

接下来,小编开始说文物:1977年,专家接到上级指令,准备对余姚河姆渡遗址进行挖掘,但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一件木质的“破”碗竟成功地吸引到众人的目光,它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专家将出土文物带回研究室后,便开始对文物进行分析,轮到这个破碗时,专家一开始,并未太在意,一个破烂的木碗,哪能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鉴定出来的结果,却惊到了所有人。

这件木碗名为“木胎朱漆碗”,高5.7厘米,底径7.6X7.2厘米,外表并无明显花纹。通过仔细的观察,我们能看到器具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涂料,这层涂料是最早的“漆”,而这件文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早的漆器。木胎朱漆碗的出土直接证明,古人在六千多年之前(准确的年代为距今6500年),就曾用天然漆装饰器具,它为世人研究漆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木胎朱漆碗”只在漆器祖宗的位置上,坐了一年的时间,可是很快,它这个祖宗的位置,就不稳当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珍贵的漆器文物被专家一一发现后,最早的漆器“祖宗”竟换成了另外一件文物,究竟是谁将“木胎朱漆碗”的地位取代了呢?

1977年11月4日至1978年1月10日,是专家对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在即将结束的时候,专家又出土了一件“奇怪”的文物。它竟自带沧桑感,样貌平实,却注定与众不同。

这件文物是一个木筒,由整段木料加工而成的,从细节上看,工匠技术非常高超,木筒的外壁和内壁非常光滑,在外壁上还有多条藤篾质的圈箍,如同是木筒的保护伞,根据这件文物的特征,专家将其命名为“缠藤篾朱漆木筒”。

专家将其从土中挖出时,因年代比较久远,它的外表有些脱落,而这些脱落下来的东西,正是朱漆,也就是说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两件漆具。

一件漆器是独一无二的,两件漆器注定要在时间上分出个高下,它们谁才是漆器的“祖宗”?

专家通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后,最终确定,缠藤篾朱漆木筒有将近7000年的历史,它比木胎朱漆碗还要早出生500年。得知这个消息后,专家们一场兴奋,这可以说是文物界的一项重大突破。

如今,“木胎朱漆碗”和“缠藤篾朱漆木筒”都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虽然,它们没有新颖的款式,没有好看的外表,但却诉默默地说着我国漆器的发展历史,充分地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油漆的国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