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建立,前朝老臣何去何从,司马炎这样划分权力到底是好是坏

晋朝建立,前朝老臣何去何从,司马炎这样划分权力到底是好是坏

从汉、魏到晋这五百年政治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皇帝派那些跟自己一个鼻孔出气的近臣掌权,近臣一且掌了权,又不可避免地跟皇帝越走越远,渐渐变成能跟皇权分庭抗礼的外臣。于是,皇帝只好再派近臣组建新部门…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人对于权力追求的必然结果。虽然每次政治架构的变革无一不是在执政者为给自己谋求更多利益的前提下发起,但结果,往往会令权力进一步分散乃至平衡。

司马炎构建门下省,创建“三省制”,导致权力分散,政治体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这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最终演变成权力更加分散的“三省六部制”。权力的博弈就是这样客观地推动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那些曾经是魏国的臣子,长年以来辅佐司马家族的人,现在司马家族成功篡位,他们也都成为了晋国的开国元勋还有大臣,他们在司马炎称帝后均被加官晋爵,赚得个盆满钵满。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晋朝开国时立于权势顶峰的重臣(基本上都是老面孔),也顺便给这些跟对了老板的成功者做个阶段性总结。

他们大多数被授予最高等的公爵(五等爵制度,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不再赘述,我们只看官位和权势。以下排名按照官位从高到低为序。太宰:司马孚。兼都督中外诸军事,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七年后,司马孚裹着魏朝忠臣的外衣去世。太傅:郑冲。前文曾三次讲到过他;第一次,他联合司马昭、司马孚、高柔奏请郭太后,以王侯之礼安葬曹髦;第二次,他率群臣恳请司马昭晋爵;第三次,他逼迫阮籍撰写《劝进表》,助司马昭登上晋公之位。这位儒学巨匠在史书中留下不干涉政事的名声,实则为司马家族侵蚀魏室贡献出巨大力量,也是一个演技派高手。郑冲于九年后去世。

太保:王祥。这位琅邪王氏成员,以孝道成就了坦荡的仕途,同样又以孝道化身为司马氏政权的道德楷模和精神领袖。当时,王祥已经年逾八十,很少出席朝会,且屡次上表请求逊位。有公卿认为王祥经常不参加朝会理应免去官位,司马炎回道:“王公德行高筑,是朝廷兴隆教化的楷模,免王公官位这事以后谁都不准再提。”不过王祥还是坚持辞职。司马炎无奈,只好答应。王祥毕生清廉,连个宅邸都没有,他的政治谋略旨在经营自己崇高的名声以及为琅邪王氏家族构筑坚实的根基。三年后,王祥以八十九岁高龄逝世,被世人评价为“清澈达观”。

太宰、太傅、太保这三个官位最早出现在西周,从西汉、东汉再到魏朝只有寥寥数人担任,位次比三公还要高,称为“上公”。司马炎为了显示对功臣的尊重,所以把这三个古代“上公”尊位全搬了出来。继续往下看,在三位“上公”之后是两个我们很熟悉的最高武官。大司马:石苞。兼任扬州都督。他奔丧时说的那句话—“基业都到了这个地步,怎能再以人臣的身份下葬”,绝对是一字千金。

大将军:陈骞。兼任荆州都督。这位以智谋著称于世的名臣,并没有辜负父亲陈矫临终前的期许,终于将家族发扬壮大。西汉初期,丞相权过重,汉武帝刘彻将丞相一拆为三,权力架构逐渐向三公制过渡。光武帝刘秀任命近臣构建尚书台,进一步削弱三公的权力。魏朝时,曹丕又任命近臣构建中书省,以削弱尚书台的权力,三公至此完全沦为荣誉养老官。

晋朝(西晋)时,司马炎再次起用近臣构建门下省,削弱中书省和尚书台的权力。后来到东晋时期,皇帝诏书必须通过门下省方能颁布,也即是说,门下省拥有“封驳权(审核、推翻诏书的权力,往昔皇帝授意中书省可直接颁布诏书的传统被打破了。门下省不仅分割尚书台和中书省的权力,也削弱了皇权,这大概是司马炎始料未及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给与那些朝中大臣足够的权力他们自然会更加的拥护你,但是当他们自己树立了新的权威,组建了新的势力之后,即便是身为皇上,也会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担,所谓高处不胜寒,皇帝的位子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因此想要真正的坐稳自己的位置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一定要懂得权力的制衡,不能让任何一方为虎作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