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亡后,古代年轻女性是怎么度过漫漫长夜的?读来让人心酸

在古代女性群体中,有两类人命运非常悲惨,一类是青楼的娼妓,一类是家庭中的寡妇。但是在唐宋之前,寡妇改嫁非常普遍,如唐朝皇室公主,驸马死后再嫁者就有十多位。到了明代,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道学家们倡导: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寡妇改嫁的现象逐渐减少,并逐渐演变成视改嫁为家族辱事的不良风气。

明太祖朱元璋则发布诏令,要求地方官员举荐节妇,进行旌表,“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旌表即后世人所周知的贞节牌坊或牌匾。旌表节妇扩大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守寡现象的增加。

极端者,甚至出现订婚后,女方还未来得及嫁过去而男方身亡,女方留在娘家守节终身的情况,这就是俗称的“望门寡”。也有女方在未婚夫死后,仍然嫁过来,从此留在婆家守寡,即所谓的“登堂寡”或“过门守节”。

人是感情动物,守寡对于女性来说不亚于比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还折磨人。从古代文献资料记载中,可以发现,古代的寡妇,年龄多数在15-30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心理与生理需求比较旺盛的时期。在没有电灯,没有丰富娱乐活动的古代,她们又是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

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笔记小说《志异续编》记有一个寡妇守节的真实故事:有位女性年轻丧夫,决意不再改嫁,为丈夫守节一辈子。每到晚上,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她就把门关上,熄灯灭火,从枕下拿出上百枚铜钱抛散在地上,蹲在地上抹黑一一捡起,不捡够数目绝不就寝。等捡完撒在地上的铜钱后,时间已过去很久,人也疲惫困乏,正好上床入眠。就这样日复一日,坚持六十余年。

类似的例子,在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电视剧中也有反映,单家大嫂淑贤,还没过门丈夫就死了,她没有改嫁,而是来了单家为亡夫活寡。为了度过难眠长夜,床头放了一盆黄豆,每晚数上一遍豆子才就寝。

《礼记》有云:寡妇不夜哭,寡妇夜里哭泣,在古代是为社会道德和舆论所不允许的。但是有位寡妇却因夜哭而成功改嫁,成功抓住了自己的幸福。据《无锡县志》载,有位齐王氏的寡妇,在丈夫死后,经常夜里大哭大闹,搅得四邻不安,夫家无奈,只得允其改嫁。

当然,无论是数豆子还是数铜钱还是夜哭,并不是排遣长夜唯一的解决途径,但是一个人一生中都在这些无意义的痛苦煎熬中度过,是十分残酷的精神压迫和肉体虐害,不知制造了多少女性的心酸泪,必须要加以批判与否定的!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