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没去周王室和秦国?原因很简单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了一场思想大爆发,当时不同思想学派的知识分子争相涌现,他们为了将自家的学说发扬光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开始彼此诘难,相互争鸣。这一时期就是我国思想文化最辉煌灿烂的“百家争鸣”。

当时的各家著书讲学,互相论战,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而实现自家的主张最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得到一方君主的支持,于是他们开始四处奔走宣传。恰逢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都说“百家一言可以存国,一计可以灭国”。因此当时的诸侯为了富国强民,提高自身的实力。也乐意的接见各家的知识分子,并加以利用。如此一来,双方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但诸侯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的接受更适合自己治国的学派。因此就有了“孔子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的故事。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也是蛮拼的,他先后十几年,去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当时比较有影响的大国。却偏偏没去秦国和周王室,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来说说孔子为什么不去周王室。周王室在春秋时期,只剩下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论其实力早已远不如各地诸侯,孔子很清楚想要靠周天子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很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子一直致力恢复的是周礼。而在周礼的分封制观念之中,是有着一套森严的效忠制度。“诸侯效忠于天子,士大夫效忠于诸侯”。因此做为士级别的孔子,去效忠天子,这是完全不符合孔子自己的主张。他如果去了周王室,面见天子,就成了一种典型的“打脸”行为,所以他肯定是不会这样做的。也是因为这种效忠的制度,当时不仅是儒家没有直接的去见周天子,其他各家能叫上名字的人物也都没去。

再说说孔子为什么没有去秦国。首先在孔子心中的秦国并非中原正统,是虎狼之邦,不服教化的蛮夷。再者当时秦国法家盛行,与孔子主张的以德治国格格不入,去了也不会有结果。还有当时的秦国正处于百年衰落期,实力也并不强。

有人认为秦国没有接受儒家思想,最终却统一了全国,因此断定儒家不适合强国。其实这个说法欠妥当。我们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儒家是可以强国的。当然汉武帝施行的是“外儒内法”,但儒家思想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极大的,儒家告诉了当时的人应该做什么,法家是让人知道哪些事是肯定不能做的,两者缺一不可。

那为什么秦国不能儒、法并用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儒家并不适合乱世。乱世用重典,这是历代的政治家都认可的。虽然后世很多乱世之中的君主还是会宣扬以德治国,但我们细看他们的作为,就知道那就是说说而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