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憾,刘邦见到秦始皇说了一句话,引发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刘邦见到秦始皇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做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去咸阳出差,结果在办公完事的同时,结果却:邂逅一个人,艳遇一座城。也在繁华的咸阳城里“邂逅”了一生的“情敌”秦始皇。同样是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在威凛的吆喝声中,在滚滚的车轱辘声中,在赫赫的歌功颂德声中,出现了一个另类之声:“大丈夫当如是耳!”

短短的七个字,柔和而含蓄,如同投入河中的一颗小石子,似乎掀不起风也掀不浪,掀起的只是老当亦壮的刘邦的雄心壮志。刘邦在说这七个字前面还加了个谓语:“喟然太息”,也就是说在感叹、感概声中说完这句话的,这句话的里意思很简洁明了,大致意思包含三层:一是他是我的榜样;二是他是我崇拜的偶像;三是他是我奋斗的标杆。

再延伸开来就是,人生在世,就是要努力争当秦始皇那样人才有价值、才威风,这才是刘邦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

短短的七个字,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刘邦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心理素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拥有积极的上进心。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刘邦当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在聚天下光环于一身的秦始皇面前,他可以说是渺小、低贱到了尘埃之中去了。然而,刘邦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身份低贱就自暴自弃,自甘坠落。他看到了风光如斯,强大如斯的秦始皇,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嘴里直乎“帅呆了、酷毙了”之的赞美之词,而是把自己联想到了秦始皇,自己要是也能像秦始皇这样前呼后拥、万人景仰、君临天下该多好啊。因此,不甘落后的刘邦不管现实,不顾场合,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是耳的呼声,目的很明确,向秦始皇学习。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了刘邦的积极、向上、向善的进取心和毅志力。另一个方面是淡然的平常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刘邦因为羡慕秦始皇的风光,把秦始皇当成了偶像来崇拜,把他当成奋斗目标来看齐。项羽的话里可以说是“比、学、赶、超、争”五味俱全,而刘邦的话里却只有“比、学、赶”三味。少了“超和争”,就少了无畏的麻烦,可以说这是刘邦拥有一颗平常心的最好体现。

二是拥有远大的政治眼光。眼光这个东西是很要命的!我就一直琢磨李清照和杜牧对待项羽的态度为什么会大不相同!一个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另一个却是“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后来就明白了,眼光的问题。李清照毕竟是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妇道人家,她对英雄的定义自然会和欲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男子汉杜牧有所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指他们的目光远大,他们很不容易被人理解却很容易被人误解,没有相当的历练和思考是做不到他们那个样子的!通常大政治家是不能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的,也不是能用常规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的。非常人行非常事,忍人所不忍,所以才会能人所不能!刘邦当时虽然还不能算是个政治家,但多年的社会经验,多年的人生历练,早已把他打磨成一个“白骨精”了,懂得人情冷暖、人世沧桑、人心叵测,懂得人无远志、人无近忧,那样的人生便是碌碌无为、窝囊的人生,因此,他以独有政治眼光来看待秦始皇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有感而发地发出了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向他靠拢的政治感言也不足奇怪了。

三是拥有超然的欲望追求。人的一生是追求的过程,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人追求富贵,有的人追求虚荣,有的人追求享受。作为人海中的一朵浪花,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都有七情六欲,刘邦是凡夫俗子,自然也不能例外。确切地说,刘邦对秦始皇的风光,除了羡慕,还有嫉妒和恨,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毕竟刘邦在惊羡、赞叹秦始皇的权力、财富、地位时,还会本能地产生那种与生俱来的失落感,从而激发的是嫉妒感和恨意感。但刘邦的不象项羽那样直白,他的心胸也不象项羽那狭窄,他把当秦始皇当成自己追赶的对象,把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人当成自己的欲望,正所谓有欲望才有追求,刘邦有欲望,有追求,但他对欲望和追求有更深层的理解,他能正确的对待欲望和功利,和项羽的“取”和“代”不同,他更多的是“追”和“求”,因此,说白了,刘邦的追求其实是一份简单的动力,是一份平凡的快乐。刘邦把自己当成凡人看待,享受一下凡人的快乐,学学流浪的吉卜赛人,即使一无所有,也纵情歌唱,活跃了思想,保持了正义之心,实为难人可贵。

总之,刘邦的抱负如同蜗牛爬树,轻装上阵,放下了所有的负担,正开始了“积跬步,至千里”的追梦之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