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之中,隐藏着春秋战神的惊人谋略

公元前632年4月1日(愚人节?),春秋历史上第一场争霸战爆发。骄傲自负的楚帅成得臣不顾楚王的反对,率领楚、郑、许、陈、蔡五国联军,气势汹汹,有如暴风骤雨般一路北上,寻找晋、齐、秦、宋四国联军主力决战,双方在曹都陶丘附近摆开阵势,战争一触即发。

这是“华夏”与“蛮夷”自春秋时代以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正面对决,卷入战争的国家,共计至少有九国军队,兵力超过二十余万,战车超过两千乘。在此之前的大战,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宣王伐夷,也最多只有数万人而已。但这一次,整个中华大地上几乎所有的中等级别以上的诸侯国,全都参战了!天下霸业的归属,就在此一战!然而眼看双方就要大打出手,晋、齐、秦、宋四国联军突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撤退了,而且一退就是足足九十里。

这次撤退,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古代计量,一“舍”为三十里地)

按照晋文公的说法,他这次撤退,为的是给楚成王面子,毕竟当年人家在自己落魄的时候收留过自己,自己也曾答应过以这种方式报恩。而且,他未打先退,就好像武林高手对决时让对方三招一样,既显得自己有气度,又赚足了道义的上风。

对于这次撤退,晋军统帅先轸举双手双脚赞成,不过他倒不是为了道义,而是由于军事方面的考量:楚国人劳师远征,疲惫不堪,让他们再多跑90里,岂不更妙?其次,按照周礼,晋退让三舍,楚若还要以臣(成得臣)追君(晋文公),乃大为失礼,此必将激怒华夏联军的军心。并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所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所以说,“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是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正如有句经典台词里说的那样:我们现在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以后大踏步地前进嘛!

成得臣却不知道这些,还以为对方怕了自己,忙命令三军拆掉好不容易建起的营寨,尾随晋军追去。

开拔之前,成得臣他自信满满的向全军表示:“今日必无晋矣。”

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这句话是本世纪最好笑的笑话。

最终,战争在晋国人选择的战场上展开了,双方兵力相当,都是十万左右,不过楚军劳师远征,主动权被牢牢的掌握在了先轸的手里。

这场大会战,就是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在城濮(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西南临濮集一带)这片广阔的原野上,一次性聚集了二十多万的军队,这规模,太壮观了。

此时此地,天下间所有的英雄几乎毕集于此,大家伙儿要一战定胜负,一战决定天下的命运,想想就有够刺激。

此时此刻,大家伙也都清楚地明白,这个往常人迹罕至的山谷将在几个小时后被战士们的鲜血所淹没,变成一个可怕的修罗地狱,而天下的命运,也将在那个时候赫然揭晓:谁将是可悲的末路英雄;谁又会是天下真正的主宰!

而决定天下命运的两个关键人物,已经各就各位了,先轸、成得臣,这出好戏就靠你们两个男主角了,加油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