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喜欢读三国的读者都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我们都能从书中知道,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非常的亲密。书中提到马谡、马良等人共有五个兄弟,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才能,并且马良等人很早就在刘备麾下。诸葛亮与马良私交不错,马良死后,弟弟马谡就被托付给了诸葛亮,马良希望诸葛亮多多提携和照顾马谡。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呢,小说中是这样提及的,公元228年 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曹魏名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因为马谡的盲目自信,不停劝阻,导致此次战役的失败,此战役对于当时的蜀国和诸葛亮来说都极为重要,挥泪斩马谡不单单是为了服众,还有一个原因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