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红楼梦里最令人心疼的女孩,一生文采风流志向高远结局令人叹息

漫天飞雪不低头,思虑更何求。暮里英眉翠袖,独临蕉下深秋。一庭芳树、一帆梧凤 、一系孤舟。两处无常聚散,三生清泪空流。——题记

“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阿凤是机心所误,宝钗是博识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袭人是好胜所误。”脂评本《红楼梦》中,各人都有各人的性格缺点,导致了自己的悲剧。除此,我们还可以再列出一些:迎春是懦弱所误,惜春是冷漠所误,妙玉是清高所误,等等。

但是探春呢?她的性格相对于宝玉和其他姑娘们,可以说已经是趋近于完美,却仍逃不开红颜薄命的命运。到底是什么误了探春的一生?也许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也许正是她自己完美的性格?还是那虚幻飘渺又无比真实的、称作“命运”的力量?

也许都有吧。

不逊钗黛的风流文采

提到红楼中的才女,人们大多首先想到黛玉湘云宝钗三位,殊不知若没有这一位发起诗社的三姑娘,她们的才华再高明也无人知晓。探春发起诗社,致宝玉一枚花笺,宝玉看毕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高雅”一词的确用得恰当。

邀请函的内容,虽然只说了“我们起社一起写诗吧”这么一件事,却用优美的骈文足足写了近三百字。前有“月色如洗”的精致比喻,中有“妹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的谦逊言辞,后有“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的豪言壮志,一枚花笺,足以展现探春高人一等的才华。

真正写起诗来,探春的诗词也是不错的——只是没有那三位那么好罢了。她的诗“不如黛玉的风流别致,不如宝钗的含蓄浑厚,不如湘云的横溢潇洒,略微有一点一般化,但仍然是“清词秀句,境界优雅”,也称得上是好诗了。她不像黛玉和湘云那般喜欢争奇斗艳,因而其诗作在数量上并不算得上丰富,但质量上却堪称佳句:

探春清新淡雅的诗句,确实有菊花诗亚军的水平;而她的书法,大概就是别人不能企及的了。她的丫鬟名叫“侍书”,在四春“琴棋书画”中为“书”这一艺,而她的秋爽斋文具之多也从侧面看出她书法的精湛。

简单说来,那些名人法帖,宝砚笔筒以及树林一般的笔,足以从侧面表明她的书法水平。加上颜鲁公的墨迹,试想若是不爱书法,怎有闲心收集到如此珍贵的一幅笔墨呢?除此之外,探春在贾政要查宝玉功课前,还帮宝玉写了不少蝇头小楷“充数”,也不难看出她的书法功底之深厚。她的才华,也自然可见一斑。

不输湘云的阔达个性

探春的性格和湘云有一点像,而且是和其他姑娘们大不一样的。她的性格开朗,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态。

元春省亲时,命探春作“万象争辉”这个题目。探春“为人精明,因知“难与薛、林争衡”,不如藏拙为是,故只作一绝以‘塞责’”。这样来,一首短短的绝句就不易看出探春的才华,但它却难以掩藏住探春的性格。“名园筑出势巍巍”的宏阔,“果然万物生光辉”的壮丽,以及“何惭学浅微”的开朗大方,与迎春“羞题额旷怡”,宝钗“自惭何敢再为辞”对比,其性格之开朗不言自明。

其实,探春与他人不同的性格,从名中一个“探”字即能知晓。上文提到过的海棠诗社是探春而不是其他人发起的,一方面因为探春是唯一一个有诗才的贾家小姐,而不像宝钗黛玉等虽有才华却因寄人篱下显得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也是她的性格所致。

用今天的话说,她是探索创新型人才,有个性,有主见,自然是愿意且敢于做出这样一个创新型尝试;而宝钗黛玉则更多是跟随在这个尝试之后再来展现自己的才华。

除此,黛玉初进贾府时,宝玉为她取一字“颦颦”,惟探春质问之何出,道破他是杜撰;邢夫人为夫说妾,鸳鸯想去找贾母,贾母生气骂起了王夫人,此时众位姑娘太太都不敢说话,唯独探春站出来为受了委屈的王夫人辩解。如此以来,她心直口快,干脆利落的行事风格在此也能够略知一二。

远超众人的高远格局

最令我们佩服的,还应当是探春高明的政治远见。她与众位小姐们不同,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管理能力;但她又与凤姐不同,正是在于她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贾府的兴衰起落,而并非为了自己那几两私房钱。她在闺房之中,早已料到了贾家的危机,欲挽回而不得,确令人悲叹。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章中,探春当得起这一个“敏”字。在前文中,探春被赵姨娘为赏银一事百般刁难,她“大义灭亲”,守住贾府的规矩,同时为自己树立威信。接下来她就开始在大观园中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了:

这之前,探春刚被宝钗教训了一通“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她笑着回应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主意,开源节流,同时安排老妈妈们料理院内土地,推行起“承包责任制”来。我并不懂经济学,但是也大概能够知道,这在当时一定是一种创新型的改革方式。

那么探春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的改革呢?其中的动力在哪里呢?这在后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在抄检大观园的情节中有如下片段:

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探春早已感受到家里将要“一败涂地”。这样一个连杜撰之语都要点破的姑娘,怎能眼睁睁看着家族败落而无动于衷?她试图对家族的管理制度做出改变,希望这样就可以使家族幸免于衰败的灾难,只可惜她到底太单纯。

她不了解外面复杂的社会,甚至也不大了解大观园以外的一切事物,自然不会想到是什么败落了贾府。她看不到主子们养尊处优,滥用职权,看不到奴仆们刁钻狠毒,离心离德,只以为给家里多省些钱来就可以幸免。虽然如此,但我们毕竟不应苛求一个小姐有多高明的见识。

相反,相比于黛玉的儿女情长、以泪洗面,宝钗的“随分从时”、不管不顾,迎春的懦弱无能,惜春的冷漠孤僻,李纨的心如死灰,凤姐的唯利是图,能够感怀家族没落的悲剧并且试图对此做出改变的探春,其思想和远见已经达到了红楼中诸位女儿无法争及的高度。

远嫁异乡的凄凉结局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一句灯谜暗示着这朵带刺却鲜艳的玫瑰花的结局,也使多少人在夜间捧着书阅读时潸然泪下。探春的真实结局我们无法得知,但可以推测大概是不得已远嫁海外,成为贾府的第二个王妃。“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这一曲也在令人唏嘘的同时带来一个问题:探春与贾府的分离,到底是什么原因?前文所说误探春一生的,到底是什么?

大概只能责怪那黑暗的社会吧,我们不知道探春远嫁的真实情况,但据文中的草蛇灰线,比如“得此签者必得贵婿”的花签中可以得知,大约就是朝廷打了败仗后,将探春远嫁至海外和亲。

在87版红楼梦的剧情中,宝玉听闻此事,极其愤恨,道:“满朝文武都是干什么的?打了败仗,竟让一个弱女子来为他们牺牲!”可见,一方面是朝廷的衰败使他们不得不选择和亲的方式,另一方面,大概是贾府自己的衰败,令府里的人们希望能够以嫁探春为海外王妃的形式为贾家挽回复兴的最后一点可能。但无论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探春的结局也是必然了。

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也许是探春自己的性格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在四大家族的众位女儿中,可以说就属探春的性格最趋于完美。我们已经说过,她不懦弱,不孤僻,不清高,不冷漠,也没有那么孩子气。

当贾家由于某些我们不十分清楚的原因需要把一个女儿嫁至海外时,为了保护其他女儿不受欺辱,他们只得选择了精明强干,不怕欺辱的探春。探春自然无奈,却无法选择,只得在万物复苏的清明时节,“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可是如此想来,若没有探春,则一定有另一位女儿要承受相似且更悲惨的命运;而若让探春一个人承受这些,在保护了其他姐妹们的同时,她至少还能拥有活在世上的权利。我们也只能希望在海外孤身一人的探春,不要知晓贾家终究败落的结局,也不要因思念亲人过度悲哀。

愿她在那不知名的藩属之国,蛮夷之地,也能发挥她精干的才能,成就她高远的志向,成为她梦想在金陵所成为的三姑娘吧。

作者:零濛子,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