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怎样的人才算是良将?

西汉初年,上层为了使社会安定休息,采取了缓和宽松的政策,但诸侯国的叛乱相继出现,战争不断。武帝即位后,实行开边政策,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战争的阴云长期笼罩着西北边境。司马迁洞察历史,精通兵学,在《史记》一书中常常描述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刻画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将军形象,至于司马迁如何评价良将,则有以下几个标准。

首先是严明军纪。军纪如何,直接关系到军队的面貌和战斗力。《史记》中描述了很多优秀将领,他们坚定的维护军纪的威严,使其不只用以约束下级隶卒,也能约束达官贵族甚至君主。文景时期的大将周亚夫,就以严肃军纪而出名。文帝曾亲自前往军中视察犒赏将兵,结果被拦在兵营外,还是命使者拿着正式诏令送给周亚夫,这才进入军营。由于军中不可骑马奔驰,文帝又牵着马慢慢走。在见到文帝后,周亚夫表示在军中要行军礼,而非朝礼,文帝大受触动,自此对周亚夫极为信任,甚至在临终前还嘱托太子,周亚夫是值得任用的大将,太子听从。在景帝三年时,周亚夫担任太尉,率兵东进,迅速平息七国叛乱,维护了汉家社稷,司马迁对他的法令威严给予至高评价。

其次,智勇双全。在司马迁看来,作为良将,不仅要有非凡的勇气,更应有出众的智谋。景帝时的将军李广,曾担任上郡太守,有一次他率领百名骑兵追杀匈奴射雕者,正打算回营时,几千匈奴骑兵追赶而来,汉军所处形势危急。李广召集将士,表示如果此时撤退,匈奴必然追击,汉军不保,所以要就地休息,泰然自若,以营造其作为诱敌之军的假象。匈奴兵见状,果然不敢追赶,一直待到半夜,李广才率军安然离去。凭借非凡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李广吓退了数十倍的敌军。

再次,爱兵如子。司马迁把对待士卒的态度看作是否良将的重要标志,他在描述战国时赵括母亲向赵王建议,不要让赵括带兵参战时,写道,赵括父亲赵奢向来在得到赏赐后,都是分给诸将兵,从不私留,而赵括却把赏赐都用来置办田宅,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父子二人的不同。赵王不听,命赵括带兵,果然导致赵国惨败,元气大伤。司马迁借此描写表明,将领对待军吏的态度,不只是衡量他个人能力的因素,甚至有时能关系到战局的胜败。而对那些不体恤士卒的将领,即便他们地位再高、功劳再大,司马迁也不会隐藏对他们的贬抑。

最后,忧国忧民。司马迁赞颂那些奋不顾身、先国家之急的舍。身为国精神,而对不知国君百姓,只顾保全自身的行为,则十分鄙夷。《史记》中就记载了齐国名将司马穰宜,在训诫归军迟到的监军时,就说将军受命征战,就必须忘掉家庭、父母乃至自身,要心系国家、士卒和百姓。对于李广家无余财,霍去病拒绝建造府邸建议,司马迁都十分称赞,而那些诸如王翦、蒙恬等不能直言明谏、辅君固本,却曲意迎上者,有失大将本分,必受惩罚。

从《史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司马迁评价将领是否为良将,多是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的。为将者,能够使军中纪律严整,自身有勇有谋,真心体恤士卒,同时又有家国责任感,那就称得上是良将。当然,司马迁也明白,任何将领都并非神人,难免有缺点,所以这仅是从普遍性角度做出总结和评价,对那些后来发生变化、晚节不终的名将,司马迁往往也根据实录的原则,对他们的一生做出客观求实的评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