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成名之作,写于16岁!前半首家喻户晓,结尾却鲜有人知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李白杜甫齐名。又和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后世称他“诗魔”。

何谓“诗魔”?在我看来,这是对白居易作诗的境界和技巧的肯定。身为现实主义诗人,一定是沉醉于描事状物,记事抒情;沉醉于遣词排句,斟酌切磋。

一定是对于一项技艺,沉溺到了极点,对它的掌握也到达了极点,钟爱于此以至于疯魔,才能称之为魔吧。

然而诗魔是如何成魔的呢?一个天才少年,如何就一夜之间声名鹊起,闻名长安城了呢?

白居易的成名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也是盛唐气象,盛唐风采的产物。那时候的贵族礼贤下士,提携人才。那时候的才子也奔放自由,可以结交王侯,权贵。

还记得杜甫写过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他提到的两个人物,一个是王爷,一个是当朝重臣,而杜甫一介文人,李龟年更是一个唱歌之辈,他们何以能够出入王府并且结交权贵?因为那时候的权贵是真心的喜欢文学,尊重文人,尊重有才学的人,愿意给有潜力的人升迁的机会。

有着这样的背景,那时候的文人也就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言论,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以求得到赏识,平步青云。

说了这么多,回到白居易身上。

白居易也是如此,这个赋字一般用于科考,题目给定,考生便用赋得何物为题目。初到长安,当时的风气便是将自己最得意的诗作呈现当朝权贵,如果得到赏识,科考和仕途基本就得到了保障。

白居易就抱着如此心思,找到了顾况。最终有了有才若此,白居亦易的佳话。

接下来就来看一遍这首诗吧。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前两句大家很熟悉,估计关于它们的赏析也没少做,便不做赘述。

从颈联开始看,诗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前两句可以说是在写古原草,后两句,白居易则将目光放在了古原和送别上。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颈联将目光由草转向了前路和远方。这一句话,美,非常美。远芳,晴翠,一远一近,一红一绿,首先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并且场景很大,又有古道,荒城衬托,一幅苍凉又极富色彩冲击力的场景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两个动词的运用让场景活了起来。

最后一句就直抒胸臆,芳草萋萋,离别的愁绪也是戚戚然。

白居易一直主张简单直接的风格,为让了自己写的诗能让老妇看懂而努力着。

这首诗就有着典型的白居易风格。通篇下来意思清楚明白,如此浅白的词汇却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也正是白居易的能力吧。

年方16就已经如此才华横溢。所谓诗魔,名不虚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