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乾隆面对西方的强大,他是在妄自尊大,还是在心里害怕?

清朝道光二十年,英国人的大炮直接轰开了清朝关闭已久的国门,大清朝一直不敢正视的世界,这下彻底“挤”了进来,这场战争,史称“鸦片战争”,战争的结局,诞生一个很著名的条约,也就是《南京条约》,这个条约可以直接宣布清朝的失败,以至于后面虽然又残喘了72年,但仍然没有走出失败的结局。

事件概述

清朝和英国打交道,最早要追溯到顺治时期,当时清军刚刚入关,逐渐有英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不过当时仅仅是传教,并没有达到外交层面。直到乾隆时期,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来到清朝,这一次让人啼笑皆非的外交事件,让乾隆把清朝这艘大船,彻底开向了深渊。

事件发生在公元1793年,大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天气炎热,天津白河口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受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委派,历时近1年时间,终于来到中国的天津。乾隆让天津道衙门官员乔人杰前去迎接,一路好酒好菜招待着,从白河口,经大沽和通州,最后到达北京。

马戛尔尼是以祝贺乾隆80岁大寿的名义来到中国的,他开来了三艘大船,除了装有上百位随行人员外,还有近600箱寿礼,其中不乏军械、火炮、天文地理、图书、钟表等精挑细选的礼品。天津的官员先后用了60多辆大车才把这些寿礼装完,一路运往北京。马戛尔尼一行人,在北京一共停留了2个月,然后在当年底从广州离开,在澳门停留3个月后,第二年才返回英国,这一次访问,被马戛尔尼称为失败的访问,马戛尔尼甚至调侃自己:来的时候像个乞丐,走的时候像个小偷。

礼仪之争

中国自古都是礼仪之邦,马戛尔尼从英国出发前,就有心理准备。但当他刚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让他十分不满。因为中国人派去接他的主要官员,名叫乔人杰,此人官任天津道台,官衔为四品。马戛尔尼认为,自己是英国国王的特使,清朝至少要派个大学士、军机大臣来迎接自己,清朝搞个地方官来招待自己,实在是失礼,但后来,不理解的事情还多呢,直接造成双方的分歧。

小编总结起来,他们分歧的地方,至少有4点:

第一,身份不对等,拒交国书。如上文所述,来访的使臣和接待的官员级别不对等,马戛尔尼是国王特使,换句话说,他虽然是臣子,但身份却是代表英国国王来的。清朝应该派个高官或“宰相”来接待,较为对等。所以,马戛尔尼拒绝把国书交出来。

第二,贡品和礼品,一字之差,不能混淆。马戛尔尼团队虽然中文水平一般,但也能听懂清朝官员的意思。清朝官员说他带来的600箱寿礼是“贡品”,而马戛尔尼认为,这是“礼品”,贡品和礼品,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悬殊,礼品能代表英国和清朝身份平等,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馈赠。而贡品,那就暗示英国身份要低。

第三,精心挑选的礼品,遭人埋汰。英国人精心挑选的600箱礼物,本来在清朝都是稀有之物,但乾隆和清朝官员为了显示大清朝之富庶,楞说这些礼物太过平常,要么是太“下里巴人”,要么就是大清朝本来就有,根据《停滞的帝国》记载,乾隆对着礼品清单说:

单内所载物件,俱不免张大其词。此盖夷性见小,自以为独得之秘,以夸炫其制造之精奇。着徵瑞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庶该使臣不敢居奇自炫。

这种评价,让马戛尔尼觉得不可接受,认为清朝时故意在“埋汰人”。

第四,跪与不跪,关乎尊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马戛尔尼作为英国国使,乾隆作为礼仪之邦的君主,他见到乾隆后,行什么礼呢?清朝官员认为,毫无疑问,天子乃天下的天子,你来到我们这里,就要和我们一样,行三叩九拜之礼。马戛尔尼则认为,他不可能对乾隆双膝下跪,最多像英国人朝拜自己的国王那样,单膝下跪朝拜,这样才不失使臣的尊严,不丢英国的脸面。

针对这一点分歧,尤其是最后一点,让清朝官员和乾隆都十分不爽,乾隆甚至要下令惩罚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蛮夷”,最终被大家拦了下来,但乾隆仍旧不甘心,下令饿他们几顿饭,让他们知道教训。

觐见时刻

虽然饿了肚子,英国使臣仍旧不愿屈服,最终乾隆为了彰显大清朝的德化,派身边第一红人、军机大臣和珅亲自去见马戛尔尼。来了个身份对等的官员,马戛尔尼终于肯把英国写给大清的国书拿了出来,和珅一见国书,先是喜出望外,后来脸色突变,连忙向乾隆汇报。

因为从国书内容上来看,英国人不是单纯来祝寿的,而是另有所图,他们希望大清朝打开国门,和他们通商,并且在舟山等地,划几个小岛给英国,然后在和英国做生意的同时,要减免一定的税赋。换句话说,英国人以祝寿的名义来,实际上是要和我们做买卖,这倒是乾隆等人之前没有想到的。后来谈到三叩九拜大礼时,马戛尔尼对和珅说他理解中国人的礼仪,但他是主权国家的使臣,不是大清朝的臣子。如果非要他对乾隆皇帝双膝下跪,那就请大清朝派官员,也对着英国国王的画像,进行叩拜。此言一出,乾隆很无奈,因为大清朝的官员,任何人都不可能跪拜英国国王,如果跪拜了,那就是叛国。

接下来,乾隆决定以天子的胸怀,让马戛尔尼参加自己的80岁大寿,但至于乾隆大寿那天,马戛尔尼到底有没有双膝跪地,《清史稿》没有记载,《清高宗实录》也没有记载。但据马戛尔尼在回忆录中记载,他没有双膝跪地,而是以单膝之礼来跪拜乾隆的。由于乾隆大寿时,在场的数千人同时向乾隆行三拜九叩之礼,所有“扎着辫子”的官员都跪了下去,在隆重的大礼之前,不敢有人抬头东张西望,所以,至于马戛尔尼到底怎么跪的,没有人看见。

小编认为:这样的结果似乎非常好,乾隆没有丢面子,英国人也没有丢面子,因为,没有一个人看到马戛尔尼没有三拜九叩,或者说,即使有人看到,也没有一个人敢说出来,清朝的历史就是这样,没有任何东西,比皇帝的尊严更重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