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已经当上太子,为何还要逼迫其父退位?

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隋唐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已经如愿以偿地当上太子,并且执掌军国大权。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时间,李世民便逼迫唐高祖退位。那么,李世民为何急吼吼地逼其父退位,想来原因大概有四点:

1.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终极目的,是做皇帝而非太子。熟读历史的人都清楚,李世民18岁便跟随其父李渊起兵,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统帅大军南征北战,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毫不夸张地讲,若没有李世民的神勇发挥,唐朝创建的难度将加大数倍,其统一天下的时间也将大大延长。如果按照奖功赏能的原则,李世民理应被立为太子。

在唐朝创建及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居功至伟

但在“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下,李世民根本无法当上太子,他要想获得这个位子,只能通过政变的形式。然而太子之位并不能满足李世民的欲望,至高皇权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毕竟,太子地位即使再尊崇,权力即使再重,也只是帝国的副君而已,最终的“拍板”权依旧是皇帝,李世民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必须要尽快取代父亲做皇帝。

2.唐高祖的权威尚在,对李世民的地位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由于李世民登基后肆意篡改史书,将原本是其父李渊的功劳,统统安在自己的头上,以至于后世对唐高祖产生深深的误解,认为他是个平庸的开国皇帝。其实唐高祖的非但不平庸,反而是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精明干练的领袖人物”(《剑桥中国隋唐史》),在开国皇帝群体中绝对属于佼佼者。

真实的唐高祖,并非平庸的皇帝

正因为李渊有谋略手腕,很懂得待机而变的道理,再加上他身居皇帝之位,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权威与合法性,若他想再继续干下去,完全可以寻找机会将李世民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况且,李渊有的是儿子(22子),完全不用发愁一旦扳倒李世民,自己会后继无人。正是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所以李世民才决定先发制人,急吼吼的逼迫其父退位。

3.李建成的党羽众多,让李世民心存忌惮。尽管李世民肆意篡改史书,将李建成丑化为庸碌无能、阴险残忍之人,自己受尽了他的欺凌,无奈之下才发动政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能仔细的阅读史书,尤其是关于唐朝创建全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大唐创业起居注》,我们很容易从字里行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形象很好,具备成为守成明君的素质,并且功绩并不亚于李世民。

李建成并非正史中描述的那般不堪

正因为如此,在李建成的东宫当中,聚集了一大批无比忠诚的谋臣名将,尤为著名者,包括名臣魏征、王珪及名将薛万彻、冯立等人。李建成健在时,这些人日夜为他谋划该如何对付李世民。等到李建成遇害后,这些人虽然被迫向李世民表示屈服,但内心却一直耿耿于怀,若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难免不会做出对李世民不利的事情。正是考虑到此,李世民必须尽快称帝,以便压制这些不安定分子。

4.李世民的部属希求富贵,渴望他尽快登基。李世民通过南征北战,并利用亲王兼宰相的身份,在秦王府当中网罗了一大批谋臣良将,并与他们结成极为紧密的主从关系。李世民之所以网罗如此众多的人才,目的肯定不是为唐高祖服务,而这帮人之所以愿意效忠李世民,终极目的无非是为了荣华富贵。正因如此,这批谋臣良将才撺掇李世民发动政变。

李世民通过政变夺得太子之位

虽然通过政变杀死了与本方为敌的李建成、李元吉,但这批谋臣良将却并不满足于李世民只做太子的结果。原因无他,太子毕竟不是皇帝,存在着随时被废黜或被杀的风险,一旦李世民倒台,作为党羽的他们必然会遭到株连。所以既为了身家性命计,又为了追逐荣华富贵,这些人难免会继续撺掇李世民,要求他尽快登上帝位。

唐太宗在位时开创“贞观之治”

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最终让李世民下定决心,在当上太子后仅仅两个月,便急吼吼地逼迫唐高祖“禅位”。李世民杀害兄弟、诸侄,并逼迫父亲退位,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平庸皇帝或暴君身上,必然会留下千载骂名。但正因为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所以他以上种种暴行便得到后世的理解、包容。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