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司马氏:你愿意蛰伏多久?

《三国演义》的最后一回,司马炎成功灭吴,三国从此归晋。庆功宴上,司马炎端着酒杯泪流满面,说道:这一切都是羊祜的功劳啊,可惜他走得早,不能亲眼看到这一天……

羊祜(hù),正是这场灭吴之战的总指挥。为了这一天,他已潜心筹备十年之久。尽管最后一战他未能亲自参与,但晋军凭借他十年磨成的这把剑,一举收复吴地,统一了天下。

背负重任,从零开始

十年前——公元269年,羊祜被晋武帝司马炎委以重任,赴荆州任诸军都督。

彼时,曹魏政权已被司马家族取而代之,蜀汉政权也在刘禅的“努力”下早早灭亡。唯有孙吴集团实力尚存,且倚仗长江天险,安于一隅。羊祜驻守的荆州,正是晋吴两国边境线最长的区域,也是灭吴战争的关键要害。

羊祜到任后,发现荆州与他想象中的样子差距甚大——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不仅百姓生活疾苦,连戍兵的军粮也极不充足,满打满算撑不过百日。

就这,还打什么仗?羊祜决定先集中力量搞“大开发”!

他减少边境巡逻队伍,将裁减下来的士兵,安排去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短短几年就储备了够吃十年的军粮。

除了让军民填饱肚子,羊祜还不忘为他们补充精神食粮。他广泛开设学堂和各种兴趣班,组织百姓研习晋国文化,此举降低了荆州百姓对新政权的敌对情绪。

此外,羊祜也十分重视与吴国人民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欢迎他们弃暗投明。吴人来了以后,羊祜也不予强制,想走想留还是让他们自由决定。

羊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让荆州百姓得到迅速安定,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加强。

交战失利,深刻反省

不过,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羊祜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强劲的对手——曾经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的吴国大将陆逊……的儿子陆抗。

公元272年,吴国西陵守将步阐降晋,陆抗奉命讨伐步阐。而羊祜和徐胤也接到司马炎的命令,率军分别攻打江陵(今湖北江陵)和建平(今四川巫县),从东西两面分散陆抗的兵力,从而让荆州州长杨肇直奔西陵迎接步阐。

结果,陆抗用兵如神,将三路大军一一击破,诛杀步阐。羊祜为此贬官。

这场“西陵之战”让晋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都败得一塌糊涂,也让羊祜领教了陆抗的厉害。他对手下说,“此人为将,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内有变,方可图取。若不审时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

羊祜决定,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前,绝不轻举妄动,接下来,他要潜心蛰伏,等待时机。

潜心蛰伏,以德服人

西陵之战后,陆抗坐镇乐乡,羊祜屯兵襄阳,二人各拥重兵,对峙在边界线两侧。

有意思的是,此后数年间,两军关系有点反常——他们非但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尔虞我诈、剑拔弩张,反而在大多数时候都其乐融融,甚至暧昧不明。

首先这要功于归羊祜的“敞亮”——

每次和吴人作战,羊祜都提前宣战,定好时间和地点,从不搞突然袭击,也决不伤害军人家属。有一次,帐下士兵在边界俘虏了两个孩子。一问,他们的父亲都是吴军大将,羊祜马上下令把孩子送了回去(后来两位父亲一激动都来投降了)。

羊祜的军队路过吴国时,有时会收割田里的稻谷以充军粮,收就收了吧,每次还要留下等价的绢帛作为报答;打猎的时候,羊祜还告诫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吴人打伤的猎物,跑到咱们这边,一定要马上送回去……

一时间,吴国军民都对羊祜好感倍增,亲切地称他为“羊公”。连陆抗都夸他的德行“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有一次,晋军使者来访,陆抗让他捎上一瓶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带给羊祜。羊祜收到,也不验毒就一饮而尽,并大呼好酒。后来羊祜听说陆抗生病,还把自己珍贵的特效药让使者送去,陆抗同样没有疑虑,当即服用,次日便痊愈。

这这这,哪还有点敌人的样子嘛?!

吴国皇帝孙皓简直要抓狂,他斥责道:“我说姓陆的,朕让你去打江山,你怎么跑去搞联谊啦?”

陆抗反驳道:“这事能怪我吗?人家羊祜玩的是以德服人,我若是以武力降迫,岂不是人心尽失?”孙皓无言以对。

不过没两年,陆抗病逝。吴军失去主心骨,开始军心涣散,每况愈下。而吴主孙皓的残暴统治,也让东吴集团日薄西山。

是时候了!羊祜认为,灭吴的条件和时机终于成熟了,于是他上疏皇帝请求伐吴,并推荐贤才杜预为进军都督。随后一病不起。

公元279年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攻灭吴国,彻底终结三国时代。

为了这场胜利,羊祜潜心蛰伏了十年。十年中,有催促、有指责、有误解……但他心里明白,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有一战而胜的底气。

也许,越是浮躁的时代,越需要这种蛰伏的勇气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