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可以改变边境交战的结局,不该被遗忘的苏军筑垒地域(1)

引子

每当人们谈起二战的苏德战场,总是津津乐道几大城市保卫战和战争中后期苏军的战略进攻,而这场战争中默默无闻的功臣之一-筑垒地域却基本淡出人们视线。

УР(Укреплённый райо́н)筑垒地域:苏军定义是为构筑有永备和野战工事以及其他筑城工事,并与各种工程障碍物相结合构成筑垒配系的地域或地带。能有专门指定的部队独立或者与野战部队协同进行持久而顽强的防御。

希望这篇短文可以将其发展的历史与在战争中的作用呈现给读者。

第一章 最初的发展

苏军最早的筑垒地域是在国内战争年代建立的,比如莫斯科、彼得格勒、萨马拉等,构筑的主要是野战筑城工事。

阿斯特拉罕州地图

苏军的第一个筑垒地域-阿斯特拉罕筑垒地域建于1918年12月,当时隶属于里海-高加索方面军。

注:阿斯特拉罕市

阿斯特拉罕州首府(州在伏尔加河下游,东南临里海。面积4.41万平方公里)。该市东南距里海约100公里,建于十三世纪,1460-1556年为阿斯特拉罕汗国都城。城市是重要海港和铁路枢纽,为食盐、木材、石油、棉花的转运地及里海渔业重要基地。工业以鱼类加工、船舶修造、内燃机车修理为主,次为造纸、化工,附近开采天然气。有里海渔业和海洋地理研究所和数所高等学校。古迹以建于十六、十七世纪的内城(有8座塔楼)和教堂著名。它是伏尔加河流经的最后一座大城市。

阿斯塔拉罕州标志性建筑-钟楼

1919年4月29日,东方面军第238号命令中为了抵御高尔察克白卫军的进攻,开始构筑维亚特卡筑垒地域、卡赞(之后是萨拉普尔斯基、车尔雅宾斯克、科克切塔夫斯基、阿克莫拉)、辛比尔斯克(之后是乌法、Троицкий特罗伊茨基)、萨马拉和萨拉托夫。随后,为了增强红军在东线的力量,又构筑了奥伦堡(1919年7月)、斯捷里塔马斯基(之后是上乌拉尔斯克、兹维琳诺格洛夫斯基)、片津斯基(1919年7月)、叶卡特琳堡和乌拉尔斯克(1919年8月)。

当红军解放西伯利亚后,原先隶属于东方面军的大部分筑垒地域都废弃不用,只有少数几个(阿克莫拉、阿克托贝、奥伦堡、特罗伊茨基、乌拉尔斯克)进行维护工作,一直维持到1921年春天。

时任东方面军司令加米涅夫

在南方面军,1919年夏天在乌克兰,开始建立叶卡特琳诺斯拉夫(1919年6月)和基辅筑垒地域(1919年8月)。在伏尔加流域,1919年6-7月建立了卡梅希纳和阿斯特拉罕筑垒地域。同时,为了保卫莫斯科方向,修建了库尔斯克、图拉(都在1919年6月)、沃罗涅日、坦波夫(都在1919年7月)、布良斯克、利格夫斯基、奥洛夫斯基(都在1919年8月)、叶列茨基、 科兹洛夫斯基等(都在1919年9月)。1919年9月24日的工农红军国防会议上,鉴于邓尼金白卫军在秋季向莫斯科方向发动了进攻,决定在建立莫斯科筑垒地域。由于当年12月红军的反攻消除了这个威胁,所以计划取消。

1919年5月托洛茨基和叶戈罗夫在哈尔科夫检阅红军,最左是叶

筑垒地域在西方向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为了保卫彼得格勒和考虑到当时土耳其斯坦方面军的局势。为了与弗兰格尔白卫军作战,修建了叶伊斯基、叶卡特琳诺达尔(1920年6-9月)、基辅(1920年10月-1921年3月)以及敖德萨筑垒地域(1920年10-12月)。

筑垒地域同样用来防御海上的威胁,保卫重要海军基地,例如在俄罗斯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在黑海的刻赤以及其他。

守卫边境的红军战士

第二章 构筑新防线

内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红军主要进行了军事改革。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1928年1月11日,在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会议中,伏罗希洛夫做了“我们需要建立筑垒地域”的报告,报告认为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建筑下述筑垒地域以保卫国境的安全

1. 卡累利阿筑垒地域用于保护芬兰对于列宁格勒的威胁

2.波洛茨克和莫孜里用来保护军队的纵深

3.基辅和莫扎尔斯克筑垒地域用来保护基辅方向以及构建第聂伯河防御纵深

苏联1935年第一批元帅,中间为伏罗希洛夫

之后,军事委员会采取了后续措施:

1) 重新调整1927-1928年关于构筑卡累利阿筑垒地域的预算,所有工程应在2年内完成

2) 就波洛茨克、莫孜里和基辅筑垒地域的构建工程由红军军事委员会制定及调整并提交最高苏维埃通过

3) 卡累利阿筑垒地域的构建工作必须马上进行,责成当地政府配合工作

4) 红军编制委员会将就工程情况制定出合理预算

5) 详细的卡累利阿筑垒地域修筑计划最晚于1928年3月25日通过后实施

文字注解:伏罗希洛夫是红军战前建设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筑垒地域的建设有其功劳。不过对于苏联历史上来说,他更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即克格勃К Г Б)的创建者。1954年3月13日,他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身份签署了命令。

伏罗希洛夫签署的组建克格勃命令

链接-苏联在不同时期对于永备工事(ДОТ-Долговременная огневая точка)混凝土厚度的要求

1931年设计的M-3火炮永备工事(配备122毫米榴弹炮或者76毫米加农炮):顶部0.6米,正面0.9米,后壁0.5米,基础层0.5米

1931年设计的M-2火炮永备工事(配备152毫米或者122毫米榴弹炮):顶部0.9米,正面1.4米,后壁0.6米,基础层0.6米

1940年标号250水泥的永备工事-可以抗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正面轰击与50公斤炸弹攻击:顶部1.25米,正面1.75米,保护层1.5米,后壁0.8米,基础层0.7米

标号400号水泥的永备工事-可以抗203和155毫米榴弹炮正面轰击与114公斤炸弹攻击:顶部1.4米,正面2.5米,保护层2米,基础层0.6米

红军野战手册ПУ-39对于筑垒地域的定义

在手册的第二章红军作战组织第一节作战武器与作战使用中认为筑垒地域是配备专门的守备部队拥有永备工事做为长时间防御的地域或地带。主要作用是抵抗正面敌军的攻击,为在其他方向歼灭敌军重兵集团创造机会。守备部队在保卫战中需要极大的毅力、体力和耐力。

火炮工事示意图

此后,苏军在1928年度开始了卡累利阿和波洛茨克筑垒地域的建设。随后在20世纪30年代,苏军着手加强在西部边境建设筑垒地域,第一批都在1938年以前完成,主要有金吉谢普、普斯科夫、波洛茨克、明斯克、莫济里、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列季切夫、莫吉廖夫-杨波尔、基辅、雷勃尼察、蒂拉斯波尔Т、普罗斯库罗夫等。这些筑垒地域共有3196个防御工事,驻守总兵力有25个独立机枪炮,18000人。

与此同时,苏军在1932年开始建设的部分筑垒地域一直未有完工,主要有格罗捷科夫、乌斯季-苏恩加里、布拉戈维申斯克、外贝加尔、下阿穆尔、巴拉巴什 、波尔塔瓦 、德-卡斯特里等。

1938-1939年,苏军又开始了新的8个筑垒地域的建设,即:奥斯特罗夫斯基(笔者注:1940年10月,普斯科夫筑垒地域和奥斯特罗夫斯基筑垒地域合并成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斯基筑垒地域)、谢别日、斯卢茨克、舍佩托夫卡、伊贾斯拉夫、旧康斯坦丁诺夫、奥斯特罗波尔和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克。虽然在这些地域已经建成1028个水泥工事,但由于西部边界的改变,这批工程停止了。不仅如此,列宁格勒军区、西部军区和基辅军区的筑垒地域除了保留3个外(筑垒地域在指挥机关撤销后即归步兵师管辖),都撤销了。撤销的这些地域加以封闭并组织好警卫。

苏军在封闭筑垒地域时,其永备工事和内部设备仍然保持适于战斗使用的状态(可以在短时间做好战斗准备)。弹药、潜望镜、电话机和各种物资都存入仓库,使之保持能迅速投入战斗使用。封闭分成完全封闭和部分封闭两种,而且只有“完全失去战役战术价值”的设施才会采取完全封闭的方法。

基辅筑垒地域一角

链接-苏联西部边界的改变:主要是以下事件

1939年9月,出兵波兰东部,获得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上述两地区20万平方公里、1300万人。

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2日,苏芬战争获得卡累利阿地峡以及维堡、拉多加湖西北等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以及汉科半岛30年租借权。

1940年6月15-21日,波罗的海三国重新归入苏联版图,共有土地17.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86.5万人。

1940年6月28-30日,与罗马尼亚恢复了以普鲁特河和多瑙河为界河的国境线,获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克维纳。两个地区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人。

苏联上述行动,使得己方西部边界分别向西北、西面和西南推进了150-300公里,扩大了自己的战略纵深。

1940年7月在基希纳乌游行的А-19型122毫米榴弹炮

附:1939年时的基辅筑垒地域

1939年,乌克兰内务副委员科布洛夫在报告中指出,基辅筑垒地域目前只有桥头堡的一个框架,现有257个工事中只有5个做好战斗准备,175个工事由于受到地形限制(冈峦、山丘、灌木林等)没有射界视野。

指出主要缺点有:

左翼与右翼没有设防

中央地带别尔哥罗德枢纽部呈口袋状,间隙7米,敌军可自由进入筑垒地域纵深

永备工事据基辅市中心只有15公里,使得敌军不进入该范围也可对基辅进行炮击

现有284个机枪射击孔与67个火炮射击孔没有密封保障

火炮工事

1940年,从未来战争角度出发,筑垒地域的建设沿整个国境线重新铺开,计划建设11个;随后的1941年又计划建设9个。这其中包括摩尔曼斯克、索尔塔瓦、凯克斯霍尔姆、维堡、汉科、季托夫、希奥利艾、考纳斯、阿利图斯、格罗德诺、奥索维茨、扎姆勃罗夫、布列斯特、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斯特鲁米洛夫、俄罗斯拉瓦、佩列梅什利、上普鲁特、下普鲁特等(笔者注:背景是1941年5月,工农红军总军事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旧的筑垒地域对于国防十分重要,并通过决议从1941年9月到年底为这些筑垒地域组建守备部队)。此外,多瑙河、敖德萨、切尔诺维策等的建设准备也在进行。当时,苏军还考虑到了边境军区纵深内建立第二线筑垒地域,不过计划是安排在3-5年后。

根据规定,每个筑垒地域应该包括前沿阵地、战斗警戒阵地和两道防御地带,总纵深20公里,即包括了防御的整个战术地幅。建立前沿阵地的目的是,以自身最小损失迫使敌主力展开,并使敌在接近我筑垒地域第一防御地带前沿不断受到消耗和削弱。

为此,红军总参谋部1940年7月17日的训令中指出:“在前沿阵地应根据其纵深大小建立若干筑垒地带”。筑垒地带:又称国境筑垒线,指设有筑城工事和障碍物的防御阵地、抵抗枢纽部和支撑点的配系,主要用于掩护国境线重要方向或者战役重地等。

影片中的基辅筑垒地域

除了在前沿阵地设置筑垒地带外,苏军还在全纵深设置了各种障碍物,包括不显著障碍物、防坦克障碍物、鹿砦、地雷场和应用雷场。而且,如果前沿阵地的前沿紧靠国境线,那么它的第一道地带(纵深4-6公里)除了设置雷场和障碍物外,还必须进行全面的工事构筑。

在主防御地带首先构筑了有各种壕沟、崖壁、椿砦和永备工事的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筑垒地域的土木、土石和其他野战筑城工事都是按照能够抗住一发152毫米炮弹轰击标准构筑,而永久性防坦克障碍物应当是50吨以内坦克不能通过的。

作为筑垒地域的基础防御枢纽部则更高要求严标准了。它包括3-5个呈棋盘形配置的支撑点。防御枢纽部正面4-8公里,纵深为4-6公里,每个支撑点可以掩护1.5×1.5公里的地域。机枪和防坦克火炮、暗堡炮兵以及预设阵地上的重野战炮兵的绵密火力是每个支撑点火力防护的基础。

各种式样的铁丝网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筑垒地域在苏联国境线的防御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苏军赋予它们的战役战术使命如下:

――可靠地掩护最重要的边境方向或地域,为野战部队在攻防战役作战中提供有准备的地区

――敌在主要战役方向发动进攻时作为我军机动兵力的可靠依托。

在筑垒地域的正面、两翼和纵深建立了不间断的炮兵和机枪火力,以便敌军一旦楔入我方主要防御地带的前沿,就用火力和野战部队的反冲击将其歼灭。筑垒地域的防御计划都有两个方案,一是没有野战部队加强而进行的防御,二是与野战部队一起进行防御。

反坦克障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