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军史上极少用第5纵队

第5纵队,这个词汇,最初源自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在西班牙后方活动的间谍、破坏分子的总称。

当年,西班牙内战时,叛军将领德利亚诺·谢罗在一次广播中扬言,他的4个纵队正在围攻马德里,而城内有批同情者将配合他的部队里应外合。

德利亚诺·谢罗鼓动那些潜伏在马德里市内的颠覆分子,从内部破坏西班牙共和国政府,他将这部分人称之为第5纵队。

二战期间,德国向交战国派遣了大量的特情人员,其主要任务就是挑拨离间,造谣惑众,制造分裂,绑架暗杀,甚至挑起叛乱,搞得人心惶惶,一旦德国国防军大军压境,往往不战自乱,毫无抵抗能力,被德军轻易占领,这些特情人员也被称为第5纵队。

现在,说第5纵队,事实上就是指在国家内部进行破坏,与国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里应外合,不择手段颠覆国家政权的团体和个人。

我军历史上,有过某某纵队的番号,那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纵队最高首长是司令员,相对于日后改编的野战军兵团下属军级作战单位,纵队司令员等同于野战军军长。1948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全军实行统一的编制、番号,把原大战略区的部队划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三大类;旅级作战单位统改师级作战单位,纵队统改称军,军以上设兵团、野战军两级。

因此,纵队相当于军级编制,一般下辖3个师,有3-5万人,除了东北野战军即1948年11月改编后的第4野战军有第5纵队以外,其他的华北野战军、第3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1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和第2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都没有设置第5纵队。

因为第5纵队源自西班牙内战,指那些隐藏在马德里的特务、叛徒等破坏份子,最后,在他们的里应外合下,马德里失守了。

此后,第5纵队就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叛徒、敌特份子的统称,在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都比较忌讳,因此没有设置第5纵队。

但作为我军人员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东北野战军,最高指挥官林总,偏不信邪,在军中中设置了第5纵队,由万毅担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授陆军中将军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