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征第一桥”旧址:乡亲曾用身体“筑桥”送红军渡河

中青在线瑞金6月1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海涵)一位空军少将冒着细雨,面对绵江河,驻足眺望,许久不语。绵江河流经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前来陪同的武阳镇党委书记曾康华询问得知,少将的父亲曾是红军第九军团的一位连长,1934年10月从这里渡河踏上长征之路。

红九军当年在绵江河渡河的木墩桥(资料图片)

少将是在2017年替父亲回来看一看的。少将告诉曾康华,渡河前夕,武阳村有一位17岁的少年非要跟随部队当红军。后来在一次战役的冲锋中,为保护自己父亲,少年用身体将自己父亲扑倒,头部被子弹击中而牺牲。自己的父亲永远都记得,少年牺牲前大喊的一句“保护连长!”

少将介绍,自己在有生之年回到武阳村,看看父亲曾经渡河的地方,也是为父亲“还愿”,替父亲再次感谢武阳人民。

193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战略大转移,正在福建闽西战斗的红九军团为首批出发部队。部队到达武阳区武阳村,被宽阔的绵江河挡住。

当年10月7日夜间,村里及周边的青壮小伙陆续赶来,搭起简易木板桥,很多小伙子跳到河里,用身体扛起浮桥。渡河当晚,乡亲们踊跃捐献床板、木凳、布包、油桶等物品,有的换下屋子的门板,有的拆下家中的床板,还有的拿出油布、包袱,能提供的绝不含糊。一直到8日中午,约1万名红军战士成功渡河。

河岸边上一户邹姓人家,儿子刚准备娶媳妇,按客家风俗新打了一张婚床,听说红军有需要,二话不说就捐了出来。红军战士当时婉拒他。这户人家激动地说:“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卫队,这句话刷在了村子的墙上,也记在我们心里,婚床的木料虽然不多,但你们一定要收下。”

记者探访当年木桥搭建的地方。中国青年网记者方瑞摄

邻舍的一位老奶奶听说后,颤巍巍拉住红军战士,说自己家里还有木头,原来是老人准备后事的棺木,红军战士感到左右为难。老奶奶边哭边说,我人老了,在死之前能为红军做点贡献,这辈子死得其所了。这番话打动了红军战士,也打动了在场乡亲们。

渡桥的过程极其艰辛。桥身晃动厉害,桥下的小伙子,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们腿站麻了,肩膀磨起泡了,却不为所动。有人跳进河里时,腿已经摔断。还有人脚上失去知觉,僵硬不能挪动,他们仍旧望着红军远去的方向,就像是送别自己的亲人。

据当地村民回忆,还有几位小伙子,站在水中,让红军踩着自己的肩膀渡河,好几个小时都不动一下。突然,临时木桥的木桩折断掉落下来,把小伙子们的腿砸断,落下终身残疾。

据了解,红九军团从武阳渡河行军时,有700名左右的武阳儿女离家参军长征,这些人大多在湘江战役中牺牲。

在武阳村,这座用木板、门板和血肉之躯搭起的渡桥,被称作“长征第一桥”。如今木墩桥已不复存在,但红军和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依然留传。

每到清明、端午等节日,武阳镇的中小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到渡桥旧址学习,追忆革命先烈。百姓们帮助红军渡河的故事也进入当地学校课堂,让青少年从小深刻学习红色历史。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